大地震能否预报的两个答案及其思路(下) ——兼与“怀疑论者”沟通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尽管受制于中国地震预报体制的制约(政府要求中高级地震专家必须做地震预测,并需为政府提供地震预报的依据),中国主流的中高级地震专家不能不做地震预测,但是,由于受制于前述“物理预测”固有的局限性(它根本就做不到临震预测),中国主流的中高级地震专家与国际同行一样,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突破,据此实现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更是希望渺茫。这正是...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尽管受制于中国地震预报体制的制约(政府要求中高级地震专家必须做地震预测,并需为政府提供地震预报的依据),中国主流的中高级地震专家不能不做地震预测,但是,由于受制于前述“物理预测”固有的局限性(它根本就做不到临震预测),中国主流的中高级地震专家与国际同行一样,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突破,据此实现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更是希望渺茫。这正是...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以地方为主”的“防震自救”制度雏形至关重要!它为1975、1976年5个大地震的成功临震预测预报奠定了的制度基础。海城地震中的营口县、龙陵地震中的龙陵县、松潘平武地震中的松潘县和平武县、盐源宁蒗地震中的盐源县,以及唐山地震中的青龙县,都是这个制度的直接受益者。
主流科学家把唐山大地震漏报推给了“预测技术不过关”,却罔顾“当年5个...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摘要】站在国家管理层面来看,有效组织大地震的临震预测预报需要分两个层次管理。第一个层次:地震部门的主流中高级地震专家,要做好中长期预测、年度重点危险区划分和震情的中短期转折分析,并指导县域政府做好“防震自救”的组织和预测预报工作。第二个层次:大地震临震预报的立足点要放在县域政府组织“防震自救”,为此,要组建本地的群测群防和地震预测专...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在国家地震局新班子的推动下,地震部门的制度创新比我预想的要快,其创新力度也比我预料的要大。更重要的是,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所需要的基本制度安排,即“依靠地震重点危险区(县域)地方政府去实现大地震的临震预报预警并且先行试点”,已经进入官方“1号文件”,并且正在由地方地震部门贯彻之。
2020年9月4日 ,我在新媒体发表了《...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视频采访文字整理:王笑冬
评论(解读):李尚勇
【说明】国家地震局地应力地震预测专家黄 相宁老 先生于2020年11月30日不幸离世,享年83岁。从1966年至今, 黄老 先生始终坚守着由地质力学泰斗李四光创立的地应力地震预测阵地,直至他生命的终点。
为缅怀悼念这位将自己一生献给地震预测预报事业的地震预测学者,我在此全文发表 黄相宁 先生20...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首先,感谢你的关注和劳累阅读!
感谢你关注大地震临震预报的制度理论研究进程!
我的专著《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于2018年7月出版上市以来,陆续有地震地质专家、社会科学学者、民间地震预测人士和关心地震预报的普通读者,以不同形式给我发过来明确信息,表示他们对于本书两大理论成果(开放型地震预报制度、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有效途径)的赞成、肯...
【导读】冥冥之中有定数。资深地震学家郭增建是“为地震而生的人”。他精卫填海般悲壮的一生,“用科学呵护生命”的使命,他的真诚、执著与牺牲,“感动了上天,上苍痛痛快快让其延寿几个月”,让他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令行进在“经验预测”这条荆棘丛生道路上的每一个人感动、震撼。
在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上,尽管主流科学家普遍主张“物理预测”,即“在充分认识地震机理并深刻揭示孕震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确定性前...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两部“制度困局”作者
【导读】本文研究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技术和制度细节,力争还原历史真相。 长期以来,中外地震界、地震学术界,甚至主流科学界,都对海城地震的成功临震预报“不以为然”,许多人将其归结于“运气好”(即有序列前震)。历时10年的研究后,笔者知道,这些主流观点其实很肤浅、很无知。本文将运用学术专著《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的理论,全面解读中国科...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两部“制度困局”作者)
【内容提要】时下,地震部门所说的“地震预警”,实际上是“地震波报警”。如此逻辑错误有主观故意之嫌。本文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波报警时间越长越宽裕的地区,地震烈度往往越低,越不需要报警;真正能够受益于地震波报警的区域面积及其人群规模很小;而迫切需要提前示警的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波报警又因为处于“盲区”而不起作用或者基本上不起作用。因此,“地...
——封闭型地震预报制度的严重缺陷(完整版)
这是《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一书关于“封闭型地震预报制度”的核心篇章。
但是,因为本章笔锋犀利,将这个存在严重缺陷且恶果频频的制度“剥”得惨不忍睹,而且,没有办法将其“修改”得圆润、乖巧,所以,为了顾全本书出版之大局,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其整章删除。(按出版统计,全书50多万字,实际出版48万字。)
这里提供的是本书第7章的完整内容,原滋原味,一字...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两部“制度困局”作者)
【导读】因为主流地震学家完全没有临震预测的能力,所以不能指望地震部门会发布大地震的临震预测救命。本书的制度安排是“地震现场防震自救”,即由地震重点危险区县域地方政府组织本地群测群防“自救”。实际上,“防震自救”已经具备所有的技术基础条件,也具备组织和法律基础条件,缺少的只是行动。
对于地震重点危险区的人们(当然包括主政官员)来说...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两部“制度困局”作者)
【导读】今天是 12 月 1 日 , 张庆洲 先生离世9天;若他在世,今天是他66岁的生日。我上网搜了一下,所有媒体(包括唐山)全体缺席了这一重要事件!这极不正常。
张庆洲这个名字是人类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标志,18年前,他的《唐山警世录》一书还原了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漏报的历史真相。他告诉人们,在技术上,唐山大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并且唐山...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两部“制度困局”作者)
【导读】在整个地震系统的在岗官员中,像赵卫国这样几十年着迷于监测仪器研发、热衷于群测群防、热衷于地震短临预测,并且还如此“不安份”,敢于自作主张发布临震预警“救人”,明显是个“异类”。几年后,赵卫国被调离地震部门,平调了一个太平职位,离开了他心爱的地震预测岗位。地震系统也因此而失去了它最为优秀、最为称职的一位领导干部。
2017 年...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令人深思的是,虽然一些非主流地震成因学说(假说)并不为论证非主流地震预测方法和手段而创立,但它们的创立却恰恰支持了某些非主流预测方法和手段。这说明,通过监测和观察“地震前兆异常”,依靠积累预测经验,进行“经验性地震预测”,去实现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是可以找到一些(事实上是“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事实上,40多年...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本书是地震预报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在国家层面上,讨论如何有效组织大地震的临震预报预警,以便切实有效地大幅度减少人员伤亡,实现真实的防震减灾。同时,本书找到了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成为可能。
(一)我在本书前言说过,笔者不是地震专家,本书也不是要教人预测地震,我是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本书的理论成果有两个,一个是找到了破解地震预报制度困局的方法,构建了开放型地震预报预警制度;另一个是找到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从而彻底颠覆了“地震不能预报”的主流观点。
如果这一封闭型地震预报制度再不改革,那么,将来仍然不会再有“海城辉煌”、“青龙奇迹”,相反,汶川悲剧、玉树悲剧、芦山悲剧……将会反复上演,也...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在众多地震地质科学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书找到了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有效途径,从而彻底颠覆了“地震不能预报”的主流观点。
著名地质学家刘小汉研究员,地震预报一线地震学家郑大林研究员,分别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有颇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若能满足本书理论框架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在书中表述为“一系列技术条件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条...
作者:郑大林(研究员,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地震预测一线地震学家,原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的历程”:《郑大林 | 希望本书能一石激起千重浪》
“科学的历程”是清华、北师大等高校“科学史”教授群体的公众号。
【转载按语】在本书所述中国地震预报的近50年时间跨度中,郑大林研究员几乎经历了期间的全部重大事件。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地震预报体制逆转、扭曲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