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李尚勇 

 【导读】本书的研究显示,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78级大地震是可以实现临震预报的,并且,有关科学家也确认,本书找到了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若能满足本书理论框架的技术和制度条件,那么,在现有科技条件下,利用现有地震预测技术,人类今天就可以实现78级大地震的临震预报或预警。


本书历时10年,在经历了研究、写作和出版过程的艰难曲折后,终于在20187月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

其实,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本书能够正式出版上市的可能性只有1%,因为,它强烈质疑并彻底颠覆了“地震不能预报”的主流观点。10年来,我正是怀着这1%的希望一路走过来。现在,1%的希望变成了100%的现实——我知道,这受益于我们社会的进步!

本书不是自费出版、自娱自乐,而是国家顶级出版社的正式出版物该书于20173月经(人民)东方出版社审核论证后,列入当年“选题”,进入正式出版程序,几级周折,方于20181015上市。

(人民)东方出版社20187月正式出版,1015上市

(东方出版社是人民出版社的“副牌”)

本书彻底颠覆了“地震不能预报”的主流观点

本书的理论突破在于,当人们还在无谓地争论地震能否预报的时候,笔者已经在中外地震地质科学家近几十年研究成果和中国地震学家专家40多年短临预测预报成败实践的基础上,找到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著名地质学家刘小汉博士,地震预报一线地震学家郑大林研究员,分别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有颇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若能满足本书理论框架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在书中表述为“一系列技术条件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条件”),那么,在现有科技条件下,利用现有地震预测技术,完全有可能实现大地震的临震预报。(见下图)

 

本书的理论体系拨开迷雾,让人们看见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曙光,从而为中国封闭型地震预报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其改革试点提供了具有现实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本书的理论体系为国家层面的地震预报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地震部门有望从无比尴尬的处境中涅槃重生,再续辉煌。

本书也为地震重点危险区积极组织“防震自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为迷茫之中的民间群测群防指明了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不过,笔者长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制度问题,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深知体制改革的艰难,也知道启动并完成地震预报制度改革需要等待一个历史机遇,于是,当初便为本书的写作设定了一个目标,这就是:当出现历史机遇,若有哪位政治家想要改革中国的封闭型地震预报制度,他读我的书,就知道这个制度的重大缺陷在哪里,需要如何着手重建制度,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减灾实效的开放型地震预报制度。

现在,只能等待……



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四级详目 

 

刘小汉:序一    12

郑大林:序二    14

  15

  ——敬请自然科学家听听制度研究者的意见  19

1  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的里程碑   23

第一节  邢台地震开启了地震预测预报之门   23

第二节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 26

一、高级别中期预测预报及其措施  26

二、成功预报前的三次误报 28

三、成功的中短期预测   29

四、成功的临震预测预报     30

第三节  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原因和意义 33

一、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主要原因  33

二、海城地震鲜为人知的一面    35

三、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重大意义  35

2 唐山大地震漏报始末     37

第一节  震前基本具备发布短临预报的技术条件 38

一、京津唐地区受到高度重视    38

二、震前有高质量的中期预测和中期预报   40

三、唐山群测群防监测网有高质量的短临预测 43

1、唐山二中地震科研小组的短临预测     43

2、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的短临预测  44

3、山海关一中(吕兴亚)群测点的短临预测     46

4、唐山地区乐亭红卫中学(侯世钧)的短临预测    46

5、开滦赵各庄地震台(姜义仓)的短临预测     47

6、唐山市自来水公司(安继辉)的水氡监测报警    47

四、地震专业机构及其专家有短临预测 48

第二节  京津震情分析组长的最后努力    50

第三节  成功发布临震预报的“青龙奇迹”   54

3 唐山大地震漏报的原因和后果 57

第一节  政治和科技方面的原因   57

一、政治方面的原因 57

二、科技方面的原因 59

第二节  学术争论及其后果     62

一、东西学术之争    62

二、主流与非主流之争   66

第三节  具体预测预报制度的严重缺陷    68

1、首都圈短临预测预报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一人    68

2、缺少能够兼容学术分歧的制度安排     69

3、震情上达的渠道和形式单一    70

4、唐山市地震办的工作竟系于一人  70

5、专业测防与群测群防“两张皮”  71

第四节  唐山大地震漏报引发的变局  73

一、制度缺陷的必然结果     73

1、“地震可以预测预报”的指导思想被抛弃 73

2、切实有效的地震工作方针被否定  75

3、多学科合作、主流非主流合作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76

二、制度变局造成的严重后果    82

1、非主流地震预测处境艰难,难有作为 82

2、地震科研与地震预测预报渐行渐远     83

330多年后,中国地震短临预测综合水平不进反退     84

本章附录: 84

4 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的现实水平 86

第一节  中国一直坚持地震预报制度至今 86

第二节  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的辉煌成就    87

一、地震预测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87

11970年代前半期的地震预测预报实验      87

2、海城和唐山地震时期对前兆异常的认识   89

3、中国主流预测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89

4、经验性短临预测及其缺陷  91

二、中国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预报成就   92

第三节  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测预报震例 95

11976529云南龙陵7.37.4级地震   95

21976728河北唐山7.8级地震     96

319768月四川松潘平武7.2级双震 98

41976117四川盐源云南宁蒗6.7级地震   101

51995712云南孟连中缅边境7.3级地震  103

619971月至19988月新疆伽师强震群   105

72000912青海兴海6.6级地震(短临预报失败)     106

第四节  令人深思的长期统计数据      107

5 主流预测与非主流预测 113

第一节  国际地震预测的百年沉浮      113

一、日本地震预测受挫   113

二、美国短临预测失败   115

三、“地震无法预测”的缘由及争论      118

四、地震预测的“回归”     121

五、国际主流预测的困惑与信心      123

第二节  中国主流预测的长与短   126

一、中国5个地震预测实验场    126

二、中长期预测成就斐然     127

三、中国主流预测的“短板”    129

四、主流预测中的“经验派”    130

第三节  中国非主流预测的优势与成就    132

一、非主流预测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     132

1、主流预测的线性思维及其思维惯性     132

2、非主流预测的非线性思维  134

二、非主流预测的基本手段——盯住前兆异常 138

三、非主流短临预测的四个基本条件    144

1、需要中长期地震预测指明方向      144

2、需要多学科合作、多手段综合运用     145

3、需要丰富的地震预测经验  147

4、需要众多的前兆异常观测数据      148

四、趋安避险从来就是人类的理性选择 149

6  非主流预测方法示例   152

第一节  非主流地震成因学说 152

一、地震电磁成因假说   153

二、汶川大地震摧生的假说 154

第二节  土地电——自然电场法   157

一、自然电场法(土地电)短临预测原理   157

二、自然电场法(土地电)经典震例    159

三、将土地电预测做到极致的海城地震监测站 161

1、临震预测精确到小时   161

2、自然电场法(土地电)的区域局限性 164

四、自然电场法的“清理”和新生   165

1、自然电场法(土地电)在国内被“清理”     165

2、自然电场法在国外被肯定  166

3、自然电场法在国内新生     167

第三节  孙威的SW系列地震前兆监测仪 169

一、孙威75%的短临预测准确率      169

二、刘根深的“指纹预测法”    171

第四节  钱复业夫妇的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   172

一、提出“HT波模型” 173

二、组建川滇PS100地电监测台站  174

三、创立“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    175

四、半个台测出汶川地震     176

五、“HRT波预测法”的进一步实践     179

本节附录:    179

第五节  秦四清的孕震断层锁固理论  180

一、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    180

二、将锁固理论应用于地震预测      184

7 封闭型地震预报制度的严重缺陷   186

第一节  被误读的“意大利判决”      186

1、意大利判决的背景——拉奎拉6.3级地震 186

2、意大利的标志性判决   187

3、意大利判决的真正意义     188

4、预料中的结果出现了   190

第二节  封闭型预报制度下的政府行为    190

一、政府承担了地震预报的无限责任    191

二、政府行为的约束条件     192

三、无限责任条件下的政府行为模式    193

1、政府垄断地震信息,管制地震预测预报   193

2、对公众封锁地震信息   193

3、内部通报短临预测 194

4、容忍职能部门的消极作为  195

第三节  封闭型预报制度下的地震部门    195

一、地震部门承担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5

二、地震部门处境尴尬   196

三、尴尬处境下的消极作为 197

1、确立“地震不能预报”的指导思想     197

2、改变地震工作方针 198

3、排斥非主流预测     200

4、抛弃群测群防   201

5、宁可不报也不误报 202

6、支持政府的“内部通报”  203

7、不负责任的“辟谣”   203

8、文过饰非    205

9、排除异己    207

第四节  封闭型制度在新时期的新问题    208

一、官僚体制弊端的极端表现    208

二、地震科研脱离地震预测实际      210

三、现代化数字台网华而不实    211

四、地震专家评地震预测体制弊端  215

第五节 中国地震预测力量分裂的严重后果    217

一、中国短临预测综合水平最高的时期 217

二、中国短临预测整体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     219

8  汶川大地震漏报真相   225

第一节  主流中长期预测出现严重失误    225

一、龙门山断裂带相关地区“按Ⅶ度设防”     225

1、二、三、四代地震烈度图埋下隐患     225

2、李有才强烈质疑紫坪铺水库建设  226

二、龙门山断裂带未划入地震重点危险区   231

三、主流预测出现严重失误的重要原因 233

第二节  四川具备创造第二个青龙奇迹的技术条件   238

一、李有才出色的中短期预测    239

二、潘正权:上报宏观异常并于临震前填报预测卡      244

第三节  主流短期预测失误连连   247

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短期预测失误    247

二、四川地震局短期预测失误    249

1、错失了抓住“前震”的重大机会  249

2、错失了李有才和潘正权提供的短临预测机会  252

第四节  非主流预测的出色表现   253

一、准确或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254

1、汪成民列出了8条正确的中长期预测意见     254

2、另外3篇准确预测龙门山断裂带中长期趋势的文献  255

3、其它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257

4、对汶川大震中长期预测的评述      258

二、卓越的短临预测 258

1、杨智敏与赵卫国合作的短临预测  259

2、张德亮和张爱联的精准短临预测  261

3、沈明军的短临预测 262

4、其他短临预测   263

三、“两委”准确预测三次强余震    264

本章附录:非主流短临预测的又一经典个案   266

9  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269

第一节  群测群防对于短临预测至关重要 269

一、布设群测群防监测网的必要性  269

1、微观异常监测网     270

2、宏观异常观察网     272

3、大地震短临预警的必要条件    273

二、亲临或逼近地震现场的极端重要性 276

三、缺失群测群防的严重后果    278

四、唐山大地震漏报的谜底 281

1、唐山大地震漏报的真正原因    281

2、主管官员个人悲剧之迷     285

第二节  大地震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  288

一、宏观异常数量和表现与地震震级正相关     288

二、完整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    293

1、通海大地震前兆异常的“立体图像” 293

2、大地震临震预警的充分条件    296

三、孤立异常“独木难立” 297

四、宏观异常的特殊指示意义    298

1、未来大地震的震中区   298

2、由误报逼近正确的预测预报    302

五、人体感知地震前兆   305

第三节  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307

一、中国地震预测的综合优势    307

二、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制度条件    308

三、大地震临震预报的充分必要条件    309

四、实现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现实方案   310

五、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两个基本条件   312

10  开放型地震预测预警制度     314

第一节  封闭型地震预报制度的出路  314

第二节  开放型制度的基本制度安排  315

一、向公众公开震情和预测信息      315

二、由公众自主行使防震避险决策权    318

三、公开地震信息的社会风险问题  319

1、公开地震信息会否引起社会混乱  319

2、公开地震信息会否引起地方经济衰退 322

第三节  开放的地震预测制度 324

一、开放的地震工作方针     325

二、支持并吸收非主流预测 325

三、开放的高级别地震趋势会商会  326

四、地震现场的“防震自救”制度  327

1、常规制度安排   327

2、非常规制度安排     329

五、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允许误报    330

第四节  开放型地震预警制度的组织保障 331

一、重建名副其实的地震预警部门  332

二、将地震基础学科研究部分分离出去 334

1、地震基础研究归还中科院建制      334

2、形成学术竞争机制 335

第五节  群测群防的新定位     336

一、群测群防是防震自救的主要技术手段   336

二、民间群测群防的制度改进    337

三、民间地震预测专业化的运作方式    338

四、群测群防的管理 338

第六节  解放政府——政府的责任重点    340

一、组建国家救援队,实现震后快速应急救援 340

二、建立震灾现场自救互救与求救相结合的救生体系  343

三、为公众提供大地震报警服务      345

四、普及防震知识,组织防震演习  347

五、对房屋进行鉴定评级,指导公众选择避险方式      348

六、立法强制推行建筑安全规范      349

第七节  开放型地震预测预警制度试点    352

  358

  360

(出版时被迫删除了第7章,成书后的页码有475页,48万字)

 

【友情提示】本书虽然是学术专著,但读者群定位主要还是那些没有地震地质专业知识的学者、官员和公众,所以,本书写得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读者。

受益于本书的理论体系,本书第一次正确解读了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4个大地震的成功临震预报;第一次真正破解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漏报之迷,并首次全面披露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漏报的技术、制度和历史细节;受益于许多科学家专家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本书披露了中国地震预报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书稿完成后,作者曾对地质学家刘小汉博士说:

完成了该书的理论体系,也就为我破解唐山大地震漏报之迷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可以说是第一次真正破解了唐山大地震漏报的科技和制度原因。并且,受益于有关当事人的正反历史资料、文献,唐山大地震漏报和青龙奇迹的主要历史细节也得以“还历史本来面貌”。

同理,本书关于汶川大地震漏报的历史过程也是目前细节最丰富,史料最真实、最可靠,并且最能够经受历史检验的。

地震专家会在书中看到无限懊悔的技术细节;普通读者会读到令人吃惊的历史和制度细节。

 


网上购书请点击:正版现货:《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

欲获得本书(作者签名本)请点击:——如何获得“作者签名本”


本微信公众号(“李尚勇说困局”)将发表与该书有关的一系列文章,并将陆续发表《解读本书背后的真相(系列)》,详见下面部分预告。敬请关注阅读。

————————————————————

《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系列文章(预告)

————————————————————

《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四级详目》

《“地震预警”一词的滥用应该纠正》

《这本书,找到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地震临震预报:敬请自然科学家听听制度研究者的意见》

《刘小汉-推荐序:实现人类防震减灾的百年梦想》

《郑大林-推荐序:希望本书能一石激起千重浪》

《前言:让人们看见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

《引言:制度逆转造成中国地震预测力量的分裂》

《后记:地震预报体制改革需要等待一个历史机遇》

……

—————————————————

《解读本书背后的真相(系列)》

—————————————————

《探索“有效途径”的艰辛过程难以言表》

《本书被迫删除的第7章》(订阅)

《中国科学家成功预报海城地震的真正原因》

19764个大地震成功实现临震预报的真正原因》

《揭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终极迷底》(订阅)

《汶川大地震漏报的制度原因和技术细节》

《几十来一系列大地震漏报的技术和制度原因》

《公开地震信息的社会风险问题辨析》

《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订阅)

《谈谈民间群测群防的制度改进方式》

……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