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试解人口对于经济的作用之谜

最近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看到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为易富贤的《大国空巢》一书所作的“序”。茅先生在该序言里留下了一个“疑惑”。笔者斗胆,想试着为茅于轼先生“解惑”,算是愚者一得弥补智者一失。

茅先生在《大国空巢“序一”》开头如是说:

人口对于经济的作用始终是一个谜。有人说地球上的资源有限,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地球资源所能够容纳的水平。所以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是从微观一点的层面来看却正相反。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像日本,香港,台湾,还有欧洲的许多国家,人口都非常密集,而人均收入又都很高。可见资源问题并没有成为制约因素。再具体到城市的层面看,大家都在争人口。十几年前我研究美国人口的流动时发现人口流入的地方都是欣欣向荣,而人口流出的地方都是破落败坏……当然,人口密集而又贫困的地方也很多,像孟加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显然,茅先生的“疑惑”来自他发现的两个好像相反的“结论”,即“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后一结论又有相反的例证,即“人口密集而又贫困的地方也很多”,这使得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首先,茅先生对“前一结论”的概括并不严谨。稍微严谨一点的表述大概应该这样:在一定的宏观层面(可以是全球、国家或地区),人口过度膨胀并超过了资源和环境的容忍限度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这种“容忍限度”可以由当时当地(范围)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科技水平来确定,并且也同时受整个地球自然资源、环境和科技水平的制约。

例如,按照我国当今自然资源、环境和科技水平的现状,再考虑科技在未来的发展,并参考整个地球自然资源、环境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情况,中华大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20亿、30亿人口的情况下,于21世纪中期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反过来,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应该以“适度人口规模”为条件。否则,过度膨胀的人口会拖累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极端情况下,没有节制且恶性膨胀的人口完全可能“淹没”经济发展的任何努力及其成果。

其次,茅先生非常正确地将“后一结论”限定在微观层面。事实上,茅先生“疑惑”的“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以及“再具体到城市的层面看,大家都在争人口”,且“人口流入的地方都是欣欣向荣”这种现象背后,有着人们一般容易忽略的宏观背景。这就是,这些经济繁荣且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地区、城市,往往(应该说“肯定”)是以“更广大区域的人口密度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容忍的限度以内”为条件,即,在这些欣欣向荣的区域乃以存在的更为宏观的区域内,其人口规模还没有突破由该宏观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和科技水平所确定的“人口最大容忍限度”。

例如,经济发达且人口密度较高的日本,需要从世界各地大量进口自然资源(例如石油、天然气、各类矿产品),大量进口粮食。据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日本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003年,其能源进口占到能源一次消费的83.7%。日本媒体经常说,它的粮食自给率只有39%。如果全球人口规模最终突破了“资源和环境的最大容忍限度”,目前人口密度高达335人/平方公里的日本将成为全球第一批崩溃的国家,除非它用武力极度向外扩张,以甩掉“第一批”的宿命。

同样道理,作为“弹丸之地”的城市,其基本的生存空间往往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域。

事实上,我国所有欣欣向荣的城市经济都是以我国人口规模还没有突破“资源和环境的最大容忍限度”为条件,每个城市都需要从城市以外输入大量的电力、油料、粮食、蔬菜和水等等生活必需的资源,并把城市污水排入江河湖泊,把垃圾埋入城市周边地区。

正因为目前全国总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还有一定的承受力,江河湖泊还没有完全被污染,城市周边的土地还没有被城市垃圾填满,广大的“非城市”地区还能够支持一些城市“争人口”,发展经济,并出现人口越多,吸纳的资源越多,排放的废物越多,经济也越繁荣的奇迹。

因此,如果缺少“更广大区域的人口规模在‘适度规模’以内”这个宏观条件,即那些经济繁荣且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地区、城市等微观区域,失去了外来资源的流入补充,所有的废物也都找不到出口而在内部循环污染,那么,哪里的人口规模超过了“资源和环境的最大容忍限度”,经济和社会崩溃就要从哪里开始。

第三,“人口密集而又贫困的地方也很多”的“疑惑”也可以解决了。一般地说,如果它的人口密集程度超过了“资源和环境的(最大)容忍限度”,而又得不到外来资源补充,那它就会陷入“人口越多越贫困生育率越高”的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人口规模仍然持续扩张,那它的“日益贫困”就是它最后崩溃的“序曲”,只不过,这个凄苦的“序曲”也许会拉得很长。

第四,在一定的宏观层面(可以是全球、国家或地区),由当时当地(范围)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科技水平所确定的、并且也同时受制于整个地球自然资源、环境和科技水平的“适度人口规模”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相对于“适度人口规模”来说,过少的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显然不利。这一点,人类发展史已经作了最好的说明。

最后,希望能以此文就教于茅于轼先生。

2011年7月6日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