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23”事故现场最匪夷所思的事情莫过于铁路部门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事故车头车厢“现场捣碎”,“就地掩埋”。至今铁路部门没有否认“捣碎”之事,但却信誓旦旦地说“没有实施掩埋”。

事情的真相如何?让我们从铁路部门的机械化专业救援队进场说起。

24日上午,网友“孤峰骆驼”在事故现场拍摄了大量铁路部门清理现场的照片,随后,他整理了58张“有代表性时段”的照片上传到博客和“影像传媒网”。这些照片的时间从24日凌晨5点14分到上午11点05分,精确到分钟。

“孤峰骆驼”的现场照片显示,事故发生后约9小时,即24日上午5点18分以后,一批挖掘机陆续进入事故现场。随后挖掘机开始在事故现场旁“挖出一个大坑”。7点03分,挖掘机开始“清理”、“破拆”桥下的D301车头,7点45分,被“破拆”后的残体车头被丢进挖好的深坑里;8点42分,挖掘机还在认真捣碎车头。“孤峰骆驼”说,挖掘机“加大马力,冒黑烟”,“车头被碎得很彻底,做事很认真!”[1]

24日上午(10~11点期间),《浙江日报》记者乘直升飞机拍摄了事故现场。从“浙江在线”发表的高清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大坑里的D301次列车车头已经被挖掘机完全“捣”成了一堆碎片。[2](见图2)

 

  现场众多记者报道说,“坠桥车厢的碎片将会被掩埋”[3];“(车头)车厢破拆之后,挖土机又一次接一次地碾压车厢碎片。最后,(1号)车厢的残骸被推入坑中进行现场掩埋”。[4]

这一令人费解的“捣碎车头就地掩埋”的做法,立即引来公众和媒体关于“销毁证据”的质疑。铁路部门给出的解释是“为大型吊车作业腾出场地”。

铁路部门后来精心准备的“答记者问”说,“按救援方案,要在桥下使用大吨位汽车吊,才能将两端车厢移开。为使汽车吊进入场地作业,须对桥下场地进行清理。这样就需要将桥下较完整的车厢整体外移,对散落的部件,包括撞碎的车头部件,采取外移并集中堆放在取土坑中,为吊车作业腾出场地”。[5]

上述解释苍白无力,明显与事实不符,因为公众在电视和照片中看到的事故现场是“一大片宽阔的场地”,完全不存在“放不下一个破损车头”的问题。(见图3)

 

 其实,“就地掩埋事故车头车厢”是铁路部门的“惯例”。

(1)2010年5月23日深夜,江西省东乡县境内沪昆铁路K859次列车,因山体滑坡而发生严重脱轨事故,编组17节车厢的列车有9节脱轨。事故导致19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据现场记者描述,抢险进行得非常专业。“先是撤离火车上的所有人员,然后迅速施工,完整的火车由新机头拉走,破损较大的几节车厢在清理后就地处理——用几辆巨大的挖掘机将之砸毁,就地掩埋。砸火车的巨大声响,包括满天飞舞的粉尘,使这个巨大的工地显示出独特的景象——砸瘪的火车被埋在下面,主要是为了尽快进行通路工程”。从凌晨2点过到21点多,仅仅19个小时,“抢险已经结束”。[6]

(2)更早以前,2008年4月28日,在山东境内胶济铁路线上,T195次列车因超速行驶,在铁路弯道处脱轨,被正常行驶至此的5034次列车撞上。这次事故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

“在他们(指工人)旁边,几台粉碎机、挖掘机、推土机、吊车也没闲着。在机器轰鸣声中,三节颠覆列车的车厢被渐渐肢解、移开。旁边,还有更多的废铁。工人们介绍说,那是早些时候被肢解的车厢。刚刚挖好的大土坑,成了它们的归属。”(记者王鲁平等:《四·二八胶济铁路事故现场:披星戴月大抢修》,中新网,2008年4月29日

“4·28”事故发生一周后,《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来到事发地,“出事地点是一片麦田,已经被翻起的新鲜土壤所覆盖,上面散落着从车厢中甩出来的方便面盒子”,村民们说,“下面埋的就是被砸扁的车厢”。后来,村民告诉记者,“事故发生10天后,每到夜晚,都会有铲车来挖,‘整整挖了一星期,白天不干,用警戒线围着,只有晚上干’”。

那次“救铁路”同样“神速”,事发不到22小时,事故路段已经恢复运行。

“7·23事故”现场记者曾向铁路部门的相关官员求证“就地掩埋惯例”,得到的回答是,“以前对于脱轨事件的处置,一般是用吊机将脱轨车厢推到边上去,宁愿报废一节车厢,也要让铁路先开通,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铁路系统,一个历史悠久而庞大、封闭的系统”;“没人告诉我为什么,我也没想过,上级下命令,做就是了”。

这位聪明记者对此的评论是,“果然像极了军令”。[7]

然而,铁路部门的“惯例”在“7·23”事故处理中遇到了“新问题”。

因为,这一次,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披露方式,完全突破了国务院《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救援和调查条例》)关于“由铁道部垄断事故信息发布”的规定,高度透明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将正在“就地掩埋”、疑似“毁灭证据”的实况及时上传到了网络,媒体也及时加以报道。也许,正是这种高度现代化的“现场直播”使得铁路部门“明智”地立即中止了“就地掩埋”行动。于是,那些被捣碎并丢弃在大坑中的车头车厢碎片只是裸露在坑中,还没来得及“完全被掩埋”。(见图2)

虽然,24日上午的“就地掩埋”被媒体和公众“打断”,但是铁路部门并没有就此罢休。据新华社记者报道,“7月25日晚10点30分左右,挖掘车开始对‘7·23’甬温线铁路事故的车厢进行拆解,目前有5台挖掘机正在作业”。从现场记者发回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夜幕下,事故现场灯光明亮,挖掘机正在“捣碎”车厢。[8]

经过近24小时的清理工作,26日深夜已经(将事故车辆)全部移出事故现场,之前埋下的D301次动车车头被挖出运走。这些残骸裹满泥土,许多已成碎片,现场施工人员用挖掘机将它们掘起,再装入10多辆翻斗车运走。

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研究决定,将遗留在现场的事故车辆移送至温州西站,作进一步调查处理。[9]

正如多位记者早就指出的那样,铁路部门“就地掩埋”的做法,明显违反国务院《救援和调查条例》的相关规定。

《救援和调查条例》第24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并在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将相关证据移交事故调查组。因事故救援、尽快恢复铁路正常行车需要改变事故现场的,应当做出标记、绘制现场示意图、制作现场视听资料,并做出书面记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相关证据。[10]

根据常识、理性和《救援和调查条例》的规定,铁路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救人”的基础上,“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待有关部门的事故现场调查结束后,再开始“救铁路”。但事实是,铁路部门我行我素且按部就班地按照他们的“惯例”行事,几乎不受常识、理性和法规的约束。

“7·23”事故的“捣碎掩埋”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这一次,事故的原因扑朔迷离,初步调查就涉及几个为高铁提供配套产品的公司。在那个“高科技”的D301车头里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急于将车头捣成碎片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不能不使公众怀疑其中有猫腻。

一配套产品公司在事故第4天召开了一个“蹊跷”的新闻发布会。“问:你们为动车提供了哪些型号的信号系统?答:这个你们可以从网上查呀。问:你们和铁道部是什么关系?答:这个不好说。问:哪你们的上级主管单位是谁呀?答:你们能来到这里,应该知道的。问:那你们为什么要开这新闻发布会呢?答:我们也不知道……”(财经网:《温州动车事件:新闻发布会究竟为何而开?》,财经网/新闻/图片/图集

2011年8月16日

 附:2008年“4·28胶济铁路事故”第二天上午10时20分许,抢险人员将事故中脱轨的5034次机车头吊装上车,准备运离现场。( 《信息时报》2008年4月30日,第A2版

(感谢上海网友“PeterZheng”和另一名网友为本文提供的照片线索!)

友情提示:网友评论请不要指名道姓(已公布的贪官除外),否则,通不过审核,评论会被删除,这等于你没有评论。
 


[1]孤峰骆驼:《7·23温州动车事故现场抢险清理全记录》,影像传媒网/专题摄影,2011年7月26日。

[2]记者梁臻:《全角度航拍7·23事故现场》(第8张),浙江在线/浙江新闻,2011年7月25日。

[3]记者陈征北等:《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现场交通管制外围聚集大量民众》,中新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2011年7月24日。

[4]记者杨晓红等:《一场备受争议的生死营救》,《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9日,第AA40版。

[5]人民铁道报:《铁道部有关负责人就甬温线“7·23”事故有关情况答本报记者问》,《人民铁道报》,2011年8月1日,第A1版。

[6]王恺:《江西列车出轨:毫无预兆的灾难》,《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22期。

[7]记者魏一平等:《系统与人:“7·23”事故的救援与善后》,《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32期。

[8]记者徐昱:《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车辆开始进行现场破拆》,来源:新华社,转引自:人民网/图片频道,2011年7月26日。

[9]记者冯源:《“7•23”事故车辆埋下车头被挖出》,中新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2011年7月27日。

[10]国务院:《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9月1日实施。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