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困局》一书作者:李尚勇
【导读】我们的社会需要引导国人树立新的生活理念,需要对主流社会过度追求财富、过度追求奢侈奢华享受的风气降温。我们应该提倡绿色、低炭、环保、健康的生活,而这首先应该成为主流社会的追求。(《人口困局》第216页)
一、我国私人轿车9年增长近10倍
笔者在《人口困局》第4章“能源日趋紧张”的“章下述”中写道:
我国长期粗放式发展经济,拼资源、拼环境,“GDP至上”,甚至急功近利推行高耗能产业政策,例如,在“人口高位运行”基本国情条件下,不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是大力发展轿车工业(曾经有22个省区市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并拼命鼓励而不是限止私家车,甚至还要为私人飞机开放空域,这一切都将我国的能源安全推至险境,使我国本已相当紧张的资源与人口关系雪上加霜。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量为45.8万标台,全国城镇人口加上农民工,平均2000人才有1辆公交车;与之相对的是,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9846万辆,其中私家车有7206万辆。全国公交车数量仅仅是私家车的0.64%。[①]
仅仅2年,上面数据就被全面刷新。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3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全国平均每10人就有1辆汽车[②]),其中私人汽车(即私家车)保有量10892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7126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
与2004年相比[③],2013年(仅仅9年),民用汽车、私人汽车和私人轿车分别增长了4.01、6.98和9.68倍。(见图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的最新数据是,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近1.4亿;全国有31个城市民用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超过200万辆。
民用汽车数量位列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537.1万辆(2013年末全市私人汽车407.5万辆,其中私人轿车298.2万辆)、重庆399.8万辆、成都336.1万辆、深圳290.5万辆(2013年私人轿车183.43万辆)、上海 272.3万辆(2013年末私人汽车141.32万辆)。[④]
图2显示近几年我国民用汽车结构比例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和说明:(1)根据图1数据计算;(2)民用汽车(数量)=私人汽车+其它民用汽车;(3)私人汽车(私家车)=私人轿车+私人其它汽车。
从图2可见,我国私人轿车的比例,从2004年的21.9%迅速攀高至2013年的46.6%;而整个民用汽车结构比例的变动,主要源于9年间我国私人轿车数量增长了近10倍。
二、我国石油缺口日益扩大
对于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全国平均每10人就有1辆汽车”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汽车需要石油去推动,但是,我国的石油集中体现了我国的能源“短板”和能源高风险。
在全球石油消费格局中,美国的石油消费最能彰显其霸主地位。长期以来,美国石油消费比重保持在全球消费总量的1/4上下。2005年,美国石油消费量达到峰值939.8百万吨(标准油),占世界的比重为24.1%,随后,逐年下降。2011年下降到833.6百万吨,占世界的比重也随之下降到20.5%。(2012年下降到19.8%)
与美国类似,欧盟各国和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及其比重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见图3)
与世界主要国家石油消费持续下降不同,由于“人口高位运行”(指我国人口在10亿~14亿之间运行),经济快速增长,再加上大力发展私家车,我国石油消费在1990—2011年强劲增长。期间,我国石油消费量从110.3百万吨增长到461.8百万吨,增长了3.19倍;占世界的比重也从3.5%增长到11.4%。(2012年增长到11.7%)
不仅如此。我国1990—2011年累计石油消费增量占全球增量的37%,居全球第一;2010、2011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量占全球增量的比重分别高达40%和89%。我国正在寻找并收罗全世界任何形式的石油“增量”。
资料来源:BP集团公司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6月。
尽管如此,我国的石油供求平衡仍然大有问题。
对于我国石油供求平衡来说,下面几个数据具有标志性意义(见图4):1993年,石油消费量超过生产量,我国从此沦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超过生产量,石油净进口量突破2亿吨大关;2009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4.32亿吨,这分别是1980、1990、2000年的4.94、3.77和1.92倍;同年,我国石油产量接近峰值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6%。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石油对外依存度56.7%”。(2013年为58.1%[⑤])
若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计算,我国2011年石油净进口2.968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4.27%。
资料来源和说明:(1)图4来自《人口困局》一书图4-3。(2)1980-1994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4、1996)》;1995-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2011)》。(3)对外依存度=净进口/消费量。
可见,石油供给是我国高风险能源结构中最薄弱的一环,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外部环境越来越动荡不安,如果出现某种突发事件,我国的石油进口及其运输通道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
当然,我国石油未来的风险更大。
一方面,2010年国内石油产量2亿吨已经是峰值。我国现在只能勉力保持全国石油年产量的稳定,而无能力再做大提升。
现有数据显示,我国东部油田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奋力增产后日渐衰竭。2003年以后,大庆油田“产出的水明显多于油”,其剩余可采储量仅6亿吨,“10余年后将消耗殆尽”。其它如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等主力油田“也遭遇与大庆油田相同的命运”。这些位于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的主力油田,如今“综合含水率已超过85%”,且“采出程度达到了75%以上”。
另一方面,同世界石油资源一样,我国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更何况,目前我国石油耗竭速度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石油探明储量的剩余可开采储量位列世界第15位,但石油年产量排位第5位。这显示我国石油开采与耗竭速度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有关数据计算,我国2001、2009、2010、2011年的石油“储产比”逐年走低,分别为12.8、11.5、10.0和9.9(年)。而2011年世界石油平均储产比为54.2(年)。
在理论上,以后每年新探明储量可以延长石油储产比,增加可供开采年限。但是,石油专家说,石油储量取决于地质构造单元面积的大小;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由59个小块体拼接而成,最大的块体仅有56万平方公里;我国地质构造单元块体面积太小,贫油少气,且难找难采。(中东地质构造单元块体面积75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地质构造单元块体的平均面积340万平方公里,那些地方才盛产石油。)[⑥]
当然,理论上,汽车还可以用天然气或生物柴油推动。
不过,我国是天然气资源小国。截止2011年底,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1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5%;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亦很低,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车用天然气仅在天然气产地有极小比重,在全国,微不足道。
在理论上,生物柴油可以作为石化柴油的替代品,但在我国“人口高位运行”条件下,只能实行“四不政策”,即生物柴油“不能与粮争地”、“不能与人争粮”、“不能与人争油”、“不能污染环境”。这意味着,我国生物柴油的原料只能用野生油料作物、废弃油脂油料或垃圾油料(如地沟油)。因此,生物柴油对于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关系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进一步的详细论述,请参考《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第4章,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三、国际外部环境越来越动荡不安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随后,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一些国家甚至面临“国家破产”的危局。
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比“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他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全球经济大萧条”。80年前的那次全球经济危机最终诱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以世界主要国家都打个“稀烂”而告终。
80年后的今天,没有人肯定地说“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不会引发局部甚至大区域战争。事实上,从那以后,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一个个“地区热点”甚至“火药桶”,相继浮出水面。在动荡的中东、“反恐”阿富汗和多事的“朝核问题”之后,出现了东海钓鱼岛、南海东南亚、乌克兰危机,最近,极端组织ISIS宣布建立“伊斯兰国”,并扬言5年内,将其“版图”扩大到西抵北非、东到中国新疆、北临俄罗斯、南到中非的广大地区[⑦]。
国际外部环境越来越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经过“二战”后60多年的强劲增长,已经乏力且难以为继。
回顾历史,以电机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下半叶,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资本主义在不到100年时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不仅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而且普遍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人类的社会面貌也极大改观。
然而,“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全球经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到20世纪初即告馨。各国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以及“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旧”科技潜力用尽、“新”科技开发滞后、“第二次科技革命”走到尽头的产物。
战争在毁灭人类和毁灭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生产力(这虽残酷却是历史)。1940年代,“二战”结束前后,“新”的科技革命终于渐显端倪。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终于发动。人类由此进入了电子时代、信息时代。核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相继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引起了各国经济重新布局并造成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受益于此,全球经济在“二战”后强劲增长了50~60年。这期间,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各国经济和人类财富迅速增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甚至还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
同样,“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半个世纪后撞上了“天花板”。
早在1999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李柏出版的《挑战市场》一书就指出,人类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放慢。例如,在20世纪早期,科技领域每10年会出现5项以上重大发现,而20世纪70年代只有3项突破(量子宇宙论、混沌理论和分形学、抗病毒药物),80年代只有1项突破(DNA复制),此后至今,连一项突破也没有。[⑧]
在具体领域,比如,曾经直接推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计算机技术进步的速度已经放缓。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顿·摩尔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摩尔定律”的预言,1975年他做了修正。80年代,“摩尔定律”被定义为,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翻一番,而芯片价格则下降一半。摩尔定律在过去数十年里展现出了惊人的准确性,不止是微处理器,还包括内存、硬盘、图形加速卡,这些个人电脑的主要功能元件几乎都遵循“摩尔定律”不断进步。而如今,“摩尔定律”似乎遇到了问题。例如,单块硅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似乎受到了限止,人们开始通过“双核”、“四核”的方式增加微处理器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
斯蒂芬•李柏在他的书中写到:“最近几代计算机芯片同原来的芯片相比,速度并没有提高太多,而且最受欢迎的几个程序包同5年前相比,也没有太多变化。自从1978年发明抗病毒药以后,一直没有什么重大的医学发明。在这些年里,所谓的高科技并没有帮助我们增加世界的粮食和淡水供应,也没有解决我们对能源的迫切需要”。[⑨]
再比如医药。70年前,人们发现了青霉素非凡的杀菌效果,从此,抗生素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药物。依靠抗生素,医生得以战胜细菌,并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此后,人们迅速发掘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头孢等等。然而,抗生素资源并不像人们当初想象的那样无穷无尽。在过去30多年里,人们再也没有发现过任何一种新类型抗生素。[⑩]
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包括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且抗生素又30年没有新类型,这促使细菌变异加速,并最终进化出对所有抗生素均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2013年,世卫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官员终于无可奈何地宣布“抗生素时代终结”[11]。这意味着,不久以后,医生面对超级细菌感染将无药可用,意味着常见的气管炎或皮外伤等都有可能再度致命。而此时,超级细菌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和医院,而且已经存在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显然,人类的科技进步也表现出某种周期性。一个领域的重要突破往往需要孕育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那种认为今天的人类快要进入无所不能的“自由王国”的观点,实际上已经“幻灭”。
“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撞上“天花板”,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直接表现。
从根本上说,“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过去,因为全世界的精英们还没有找到解决危机的正确方法,也就是还没有找到新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助世界经济复苏。目前,各国应对危机的办法,基本上都是“治标”和“救火”。冷不丁,哪个国家和地区的危机又会“死灰复燃”,并且不排除走向战争的可能。
显而易见,未来的国际外部环境必定会越来越动荡不安,在如此大背景下,我国要保持60%左右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尚有艰难险阻,更遑论进一步扩大并占有全球石油消费的更大份额。
四、私家车消费命运注定
在理论上,对于一个近14人口的大国来说,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私家车消费,尤其是私人轿车消费只能定位于汽车消费的补充形式。现在,私家车消费被定位于推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内需的“当家”手段,这就为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了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在如今私家车数量过亿的情况下,这枚炸弹以任何形式爆炸都会使我们社会遍体鳞伤。
长期以来,科学界有一个说法,即“如果全世界都象美国人一样生活,那我们需要20个地球”,其中最大的制约就在于能源。如今,我国的能源消费已经超过美国,这至少说明,在全球范围内,我国能源消费已经没有多少“拓展”空间了。[12](2010年我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占全球比重为21.9%,超过美国4.2个百分点。[13])
近些年的科学研究显示,假如全世界都达到美国那样的现代化,那人类还需要5个地球。显然,人类不可能全都达到美国模式的现代化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显然,面对“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支,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已经临近触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边缘”这一资源环境和人口大困局,以及越来越动荡不安的国际外部环境,继续大力推动并发展高度依赖石化燃料的耗能产业,不仅不智,而且后果严重。(在世界主要国家石油消费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单单我国石油消费强劲增长,这并不表示我国进步,相反,这是国家层面“观念落后”的突出表现。)
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私家车,尤其是私人轿车的命运已经注定,那终归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且,梦醒时刻已经不远了。
在《人口困局》第8章“资源环境与人口之困局”的结尾,笔者提议:
我们的社会需要引导国人树立新的生活理念,需要对主流社会过度追求财富、过度追求奢侈奢华享受的风气降温。我们应该提倡绿色、低炭、环保、健康的生活,而这首先应该成为主流社会的追求。
在资源、环境和人口关系愈益紧张并有可能爆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情况下,继续引导全社会狂热追求财富、追求享受,与过去狂热“消灭财富”同样有害。
我们需要调低经济预期以减轻经济压力,需要主动放缓经济增长以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需要放弃地方GDP考核以减轻官员的压力并抑制其非理性政治冲动,需要更有力的节能减排政策(比如限制私家车、禁用私人飞机)以减轻能源压力,需要落实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以减缓环境整体恶化的速度。[15]
作为本文的姊妹篇,《2020年我国GDP能够翻一番吗?》一文已经发布。
[①]李尚勇:《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第59页。
[②]2013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亿人。(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2003年以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没有同类可比较数据。
[④]行业新闻:《2014中国主要城市汽车保有量 北京居首》,
[⑤]国土资源部网站:《2013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58.1%和31.6%》,
[⑥]李尚勇:《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第67-70页。
[⑧]斯蒂芬•李柏等(美):《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第7页。
[⑨]斯蒂芬•李柏等(美):《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第7页。
[⑩] 叶森:《抗生素时代的终结》,财新网/财新博客,
[11] 叶森:《抗生素时代的终结》,财新网/财新博客,
[12]李尚勇:《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第62页。
[13]BP集团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6月,BP中国/报告和出版物。
[14]李尚勇:《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第324页。
[15]李尚勇:《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第216、217页。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