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李尚勇

 

日前,三农专家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披露了关系三农发展战略重大问题的有关真相。由于陈锡文身份特殊,他的意见间接表达了高层的认识,实际上也就挑明了中央与部门、地方在三农重大问题上态度和主张的“微妙”差异,也因此而使那些迷惑公众的“障眼法”失效。

陈锡文的谈话要点是:(1)“谁(哪个农民)以为把家乡的房子卖掉,进城就可以当城里人,那一定是上了大当”;(2)农民是不愿意“上楼”的;(3)地方政府支持公司资本进入农业生产,是政府过度干预干的“坏事”;(4)“土地流转规模大了,若把一半以上土地都集中起来,那剩下的农村劳动力干吗去呢?”

更重要的是,陈锡文点出了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害,即那些主张“农民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人,“并不是真在替农民(着)想,而是想自己到农村弄块地、盖个房”;实际上,“国家提倡搞规模经营,也是顺势而为,规模经营本质不是地,本质是人”,农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他凭什么离开土地?”。[1]

笔者的观点与陈锡文的上述观点相同,这在笔者20123月完成的长篇研究报告《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风险巨大》中有非常深入的论述。

不过,该研究报告完成后,其遭遇颇有些戏剧性,不妨与网友说一说。

20122月,《经理日报》策划了一个关于“第三次土地革命”的专题,发表了3篇仅署化名而非真名的文章。这些文章断言,“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是,推进土地‘永包制’,加大土地流转,方便资本下乡,发展‘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就是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让农民做农工或‘股东’”。他们论证说,“农民不可能靠种小片土地致富,他们只有种上1000亩而不是1亩或者10亩土地,收入才有可能大大增加”。他们说得很清楚,土地流转的着眼点一是方便资本下乡,二是“要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成本不宜(应为“不至于”)太高”。[2]

上述“奇文”,看得笔者心惊肉跳。但更让笔者担心的是,这不仅仅是舆论宣传。在此之前,真实的非农产业资本已经大举进入农业领域。2011年底,《新世纪》周刊记者报道说:“各路资本正在加速涌入农业投资领域”,而中外资本“正在以气宇轩昂的状态进入农业领域”。笔者因此而背脊梁发凉。

1个月后(20123月)笔者的长篇研究报告完成,题目是《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风险巨大——评“第三次土地革命”》。该报告并不全为《经理日报》那3篇文章而作,而是笔者10多年研究三农理论所形成的三农理论框架之“农业发展方向”理论板块(也是该理论框架的最后一个理论版块)。随后,笔者开始漫不经心的投稿。因为想在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且不屑于那些索要版面费的期刊,该研究报告一直发表不出去。(当然,我也不急,因为该报告的最终“落脚点”是进入我的学术专著《求解三农困局》)

20132月,因看见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如火如荼”,想打击一下他们的“积极性”,就请几个网站的编辑将该研究报告的摘要、大纲和部分节选内容,发布在我的专栏里(如光明网我的专栏:http://health.gmw.cn/2013-02/13/content_6685842.htm)。没想到,转载该文的网站不少,并包括几家大网站和专业网站。甚至有网友来函,请求阅读全文。

随后,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的一位官员给我发来邮件,希望就“规模化经营”和他们将要举办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讨班”的教学方案,与我通话交流。我告诉他,他的理解没错,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的确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大方向。(看来,在一片“第三次土地革命”、农民“上楼”运动、加大土地流转、公司资本大举下乡的吵闹声中,国家行政学院至少不迷糊。)

201310月前后,因考虑到三中全会《决定》正在起草,想必会涉及到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于是便将研究报告发给了一个内参编辑部。不久,内参编辑通知我,他们准备刊发该报告,于是,我应其要求按该刊体例作了修改。但三中全会前夕,内参编辑看见了全会《决定》草稿,打电话给我说,文章不能发了,因为我的观点与《决定》不一致。(其实,我就是知道“不一致”才要发内参提醒一下)

显然,我错过了发表和提醒的时机。而更加显而易见的是,主张“第三次土地革命”的那股势力(包括一些学者、企业和地方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决定》的起草,从而也影响到这一时期国家层面的相关决策。

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以及笔者10多年的考察、实践和理论研究显示,我国的农业发展很可能正走在一段弯路上,这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很可能存在重大问题。

陈锡文的上述谈话,从较高层次且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笔者的上述判断。

 

2015315

 

附录

《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风险巨大》的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国内外历史和现实资料,采用历史和逻辑推理方法,论证农地“规模化”经营风险。土地规模经营的市场逻辑看似严密完整,实则潜藏着严重后果和巨大风险,即“失地农民—农业过剩人口”难以溶入城市经济,最终会被“边缘化”。马恩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必然走向灭亡的论断有失偏颇,世界主要国家的小农都没有被消灭,而是被各国农业现代化再造并保留下来。在我国,通过土地规模经营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存在严重问题,地方政府强力推进土地流转的做法令人担忧。因此,本文的政策建议有两条,一是限制非市场化的土地集中,二是科学界定“适度规模经营”。



[1]记者涂重航:《农民卖房就能进城?“那是上了大当”》,《新京报》,20150313,第A16版。

[2]经理日报:关于“第三次土地革命”的“专题策划”,《经理日报》,201229,第234版。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