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企对这一历史欠账有责任吗?

李尚勇

 

【说明】在正式的考察报告中,所有资料均按规定注明了出处,但为了避免负面影响,本文在此隐去了“当事”企业名称和“当事人”影象。这样做,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本文论及的不仅仅是一个国企,而是整个行业。

 

20154月中旬,笔者去“5·12地震震中地区考察,夜宿都江堰白沙河畔的村民家中,傍晚散步时,竟然闯入了一大群被“遗忘”了的老人中间。

(一)

首先映入笔者眼帘的是一排排低矮、简陋的平房。后来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军队的临时营房。这些年,很少再见到这样的平房,所以非常“打眼”。(见图1

1  水电N局白沙河家属区

从这些平房墙壁上的字迹可以判断,这是水电N局白沙河家属区。

据了解,目前在此居住的是该企业的退休工人及其家属。(见图2、图3。为了避免给这些退休工人及其子女带来“麻烦”,本文照片均刻意“回避”了这些房屋的主人)

2  水电N局白沙河家属区住退休工人及其家属

3  水电N局白沙河家属区的前院屋后

笔者走进这些退休工人的家庭,室内的简陋程度超出我的想像。用“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去描述,应该比较客观、实际。(见图4、图5

 

4  水电N局白沙河家属区退休工人的客厅、卧室(彩条布接漏雨)

 

5  水电N局白沙河家属区退休工人的厨房、盥洗间

这里不通有线电视和天然气(请注意图3的劈柴),甚至大部分时间也不通自来水(每天供水2次约2小时)。据这些退休工人及其家属介绍,仅在白沙河家属区就居住了类似状况的退休工人家庭数百户。(他们提供的数据相互出入较大,故用虚数)

令人惊奇的是,白沙河家属区距离“5·12”震中直线距离不到17公里,附近村民的住房大多震毁、倒塌,且伤亡较重(笔者借宿的村民家中就有1位因房屋倒塌受重伤而坐轮椅的老人),但家属区的这些简陋平房却仅有屋顶等处损坏,在此居住的上千退休工人及其家属,居然无一人伤亡。看来,老天爷亦有“恻隐之心”。

(二)

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南北转战”,其工人亦“四海为家”,因此这些“家属区”就成为安置工人家属和退休工人的地方。由于水电施工企业的女工极少,所以这类企业的“双职工”(指夫妻二人均在同一单位)极少。一般情况是,男职工“带家属”,这往往意味着,“家属”没有工作。这种情况对于来自农村的工人来说,尤为普遍。

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问题是,“带家属”的退休工人只有一份养老金。由于我国对工人长期实行低工资,对退休工人实行低养老金(笔者隔壁有一位老人是企业退休干部,每月一二百块钱的养老金拿了好多年,邻居都说他是穷人,而非国家干部;熬到90岁,他终于拿到了每月两千块的养老金),所以,这些只有一份工资收入的“带家属”工人家庭,工作几十年都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积蓄,更不用说,那些“死”积蓄也禁不住“通货膨胀”的“折腾”。同样,只有一份养老金的“带家属”退休工人家庭,那日子也只能过得紧巴巴的。

据这些退休老人讲,由于几十年“转战南北”,他们的子女很难溶入当地社会,所以,“上大学找份工作”,只有极少数家庭有此幸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子女(往往是儿子)“进”本企业工作就是“捷径”,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找到“捷径”。因此,他们的子女就业难,找好工作更难,这意味着,许多家庭的这“一份养老金”还需要“接济”子女,甚至孙子女。贫困往往具有“遗传性”,子孙三辈都沦为“贫困人口”,一点都不希奇。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居住条件的一次“机遇”,老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

据老人们讲,最近,他们国企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用白沙河家属区的土地换城区住房(1亩地换12套住房),以解决该“家属区”的老大难问题。但问题是,该国企换回住房以后,要按“优惠价”卖给这些贫困的退休工人家庭。据这些老人提供的数据计算,在数百户退休工人家庭中,大约只有6%的家庭能够“买得起”,其余家庭只能选择以“公租”方式入住。不过,让他们“公租”的不是装修好的住房,而是无门、无窗、无蹲便器的“清水房”,即需要他们自己装修以后才能入住。目前,这些老人愁得不行,去哪里找这几万块钱的装修费?

(三)

据“水电N局”的官网介绍,该国企是中国电建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这是一家“央企”!

该公司的“企业简介”说,其前身为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的西南水力发电工程处,公司现有职工4900余人,企业注册资金8.3亿元,年生产能力45亿元以上。“公司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工程建设足迹密布全国,承建了400余座大中小型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总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并承建了一大批水利、公路、风电、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和房屋建筑等工程”。公司从1990年代初走出国门,历经20余载的艰苦创业,“先后在16个国家承建33座工程,逐步形成了东南亚、中东、北非、南美、南太平洋等5个区域性市场”。公司曾荣获四川省国有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十强”和“最佳效益十强”等称号,“1990年跻身于全国500家最大建筑施工企业”。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有数千工人随企业“南征北战”,为国家、为国企创下了巨额财富。如今,一个“年生产能力45亿元以上”、有着“最佳效益十强”称号的大型国企,竟然几十年没有妥善解决好退休工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集体沦为“贫困人口”,这不能说是“尽到了社会责任”。

国有水电施工企业是计划经济“中毒”最深的一类企业,也是社会保障欠账最多的央企、国企。这类欠账(如社保、住房公积金)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亦如此。这些年来,虽然这类国企也进行了改革,但其改革更多地涉及企业运作层面,而没有真正惠及曾经随企业“南征北战”几十年,为企业利润和企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退休工人,尤其是早年的退休工人。

目前,这个群体人数不低。依2002年的数据,仅国家电力公司所属水电施工企业就有职工约20万人(许贺龙:《战略重组——水电施工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2年第6期)

在如今反腐倡廉、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有关方面应该以此个案,举一反三,敦促国有水电施工企业(进而国有施工企业)深化改革,争取早日让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企业“居无定所”几十年、至今仍然不能“安居”的退休工人,分享改革红利,愉快安享晚年。

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她的曾经的财富创造者安享晚年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问题只在于,国企、央企应该对自己的历史欠账负起“社会责任”。

 

 

2015428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