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李尚勇

【题注】因为时代局限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虽然非常出色,但对黄金、对纸币的论述都有缺陷和不足(马克思曾经断言,黄金的货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实突破了他的判断,与黄金没有任何联系的现代纸货币事实上完全取代了黄金的货币地位。作为学者,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西方经济理论界一直有一席之地)。本文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填补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空白。本文是货币基础理论,最初完成于19906月。笔者读研究生时,曾将该文送我精通《资本论》的导师审阅,老人看完后甩给我一句话:送权威经济学刊物发表。然而……

前几年我将该文1990年文稿的前三部分发布于我的个人学术网站,有网友感觉意犹未尽,希望有续篇。于是,笔者利用写作制度困局三部曲的间隙,修订了这一长篇论文,并补写了第5节。遗憾的是,这样的纯理论长篇论文难以发表。若有不谈版面费的期刊有发表意向,请与作者联系。

友情提示:欲要完全读懂全文,需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篇的基础。不过,本文已尽力通俗化,非专业人士读个大概应该没有问题。该文对公众理解货币本质、理解现代货币金融现象,应该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现代纸货币是由金银货币演变而来。货币演变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其内在原因是由商品货币形式的相对性和间接性所决定的货币载体的可替代性。纸货币与旧纸币的根本区别是,它不以黄金为基础,与黄金没有任何联系,作为本位货币,它执行本位货币所能执行的一切职能。纸货币是社会公认的商品价值的符号和代表,它不是一般等价物,也不是一般等价物的符号。纸货币的流通规律表现为,流通中的现实购买力(货币的实际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始终只能代表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这意味着超经济发行货币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经济现实表现为纸货币币值不稳,且呈下降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纸币本位制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理论上,可以用实物本位制取代纸币本位制,恢复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关键词】纸货币;金银本位制;纸币本位制;实物本位制

  

传统货币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银及其衍生形式,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60年间,黄金逐渐失去了它的货币职能,取代它的是没有金银背景的不兑现国家纸币。作为一个国家的本位货币,这种纸货币不仅与以黄银为基础的纸币(如银行券)不同,而且与金银货币也不同。由于纸货币发行没有刚性限制,各国政府因此而获得了利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活动的空前自由度,这普遍引发了高通胀、高“泡沫”,以及那些昙花一现的经济繁荣。对此,人们不得不反思它的利弊得失。因此,从根本上认识它的性质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纸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原因,并阐明它的基本性质,同时,也对纸货币的未来替代物提出设想。

一、金本位制的崩溃和纸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经济[1]特有的范畴,它在商品交换中产生,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是实物,牲畜、毛皮、贝壳、盐、铁,甚至人(奴隶)都充当过货币。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实物货币逐渐被贵金属(金银)所取代,一是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并日益突破地域界限,二是实物货币价小体大,不便携带,不易分割等缺点。

由于金银天然具有适宜充当货币的属性(体小价大,便于携带,易于分割),因此长期占据了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地位。由于金比银更适宜充当货币,因此近代以来,黄金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货币。

虽然金银充当货币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作为(法定)货币制度的建立却是近代的事情。在世界金融史上,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金本位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金本位制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即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最早于1816年在英国实行[2]。随后,在1871年以后的30年间,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Market economy country),包括欧美和日本,都实行了金币本位制。[3] 这种货币制度有三个主要特点:(1)金币是本位货币,具有法定含金量,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2)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储藏,各种辅币(如铜币)和银行券[4]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或黄金;(3)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上述特点使金币本位制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它的通货币值和外汇汇率都相对稳定,因而对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一战”爆发,维持金币本位制的必要条件(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出入国境)逐渐被破坏。“一战”爆发后,在整个欧洲大陆不再有金币流通,各交战国纷纷发行虽有含金量却不能兑现的国家纸币,从而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由此,金币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崩溃了。当时,只有大洋彼岸的美国因为受战争影响较小,还能够维持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崩溃是必然的。因为,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绝对规律。一些经济后起国家(如美国、德国)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一些经济早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由此造成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造成世界黄金储备重新洗牌,且必然加剧各国黄金储备不平衡。由于世界黄金产量及其存量总是有限的,它的增长率总是小于社会经济增长对它的需求,因此,各国黄金储备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一些国家黄金储备失衡[5]。战争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战”中,各交战国由于支付巨额军费开支而流失了大量黄金,即使在黄金储备较多的国家(如英、法、德),也相继发生了黄金储备失衡的情况。为了避免国家经济因此而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各国纷纷采取非常措施,一方面,阻止黄金自由出境,国内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另一方面,大量发行仅有名义含金量的不兑现国家纸币以解燃眉之急。这样一来,金币本位制的(三个)基础就被完全破坏了。

“一战”结束后,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黄金储备不平衡比战前更甚,因此,虽然不少国家怀有恢复金币本位制的愿望,但是谁也没有回天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建立起变相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变相的金本位制都取消了国内金币流通,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券兑换黄金,更限制黄金出境。

金块本位制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而银行券又只能在一定数量以上(英国规定400盎司以上)才能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英法两国先后于19251928年实行金块本位制。[6]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即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一定量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金本位制。

变相的金本位制也没有能够维持几年。1929年爆发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很快就引发了世界货币危机。挤兑和黄金外流迫使相当一部分国家放弃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甚至连美国也在1933年放弃了它维持多年的金币本位制。到1936年,最后“坚守阵地”的几个国家(法国、瑞士、意大利等)也都放弃了变相的金本位制。至此,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崩溃了。[7]此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实行了不以金银为基础的不兑现国家纸币流通的纸币制度。

在这种纸币制度下,不再有作为货币的金银流通。不兑现国家纸币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即由原来的货币辅助工具上升为本位货币。作为本位货币,它在国内流通领域已经与金银没有任何直接联系。虽然很多国家仍然规定了自己本位货币单位的法定含金量,但是,这些含金量只是作为本币外汇汇率的基础和国际清算尺度,而不能用于向其发行银行兑换黄金,因此,它与国内货币流通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不仅如此。在国际汇兑关系中,黄金也最终失去了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基础的作用。

“二战”后,为了稳定通货,重建国际货币秩序,19447月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凭借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主导了该货币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规定:(1)以黄金作为货币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2)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黄金官价为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其它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按黄金官价确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3)在美国有义务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的情况下,各成员国政府(中央银行)随时可以用自己所持有的美元按黄金官价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这本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可见,在各国国内货币流通已经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的情况下,美国却在国际汇兑关系中创造了一个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神话。然而,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这一神话也最终破灭。

由于美国对外援助、陷入战争(越南战争)和欧洲诸国、日本战后恢复崛起,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逐渐恶化,黄金持续大量外流。1960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低于其短期负债(缺口为15.24%[8])。到197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到2.5亿盎司,流失了近2/319481970年流失64.3%[9])。在此背景下,从1960年开始美元连续爆发危机,即各国竞相抛出美元,抢购黄金,致使美元汇率不断下跌。19718月,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各国央行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随后,美元被迫第一次正式贬值7.89%19732月,新的美元危机迫使美元再次贬值10%[10]美元停兑黄金和美元贬值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为特点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瓦解。

1974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特别提款权”的汇率改为以“一篮子”16种货币为基础来计算[11],不仅不再单独与美元挂钩,而且也不再与黄金挂钩。此后不久,19761月,IMF达成《牙买加协定》,该协定规定,从IMF的所有协定条款中删除过去有关黄金的一切规定。这意味着,黄金不再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不再作为货币定价的标准。这样一来,各国作为本位货币的不兑现国家纸币继在国内流通与黄金失去联系之后,在国际汇兑关系中也失去了与黄金的直接联系。

至此,在一切流通领域,已经没有作为货币的黄金流通。黄金事实上已经完全失去了货币作用,它不再充当一般等价物,不再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再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不再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事物的运动总是它的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当商品经济还在摇篮中的时候,黄金以自己优越的自然属性(其中隐含着有限性、稀缺性),夺得了货币宝座,然而,正当商品经济进入兴盛时期而大有作为的时候,黄金却因为自己的稀缺性而失去了商品世界的霸主地位。没有稀缺性,黄金不会成为货币;但过于稀缺,又使它失去了充当货币的资格。商品经济造就了货币黄金,最后又消灭了黄金货币。黄金正是在这种矛盾中走完了自己的一段辉煌旅程。遗憾的是,黄金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更遗憾的是,货币的黄金时代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从此以后,人们得小心侍候商品世界的这位纸币女皇。

这里,有一个内在规律在起作用,这就是,由黄金的有限性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黄金储备失衡规律。在世界经济中,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绝对规律。19世纪后期,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这种经济不平衡必然要影响到各国的黄金储备,造成各国黄金储备不平衡;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急剧变化,必然引起世界黄金储备的重新分配,这必然加剧各国黄金储备的不平衡。由于世界的黄金产量及其存量总是有限的,进入20世纪以来,它的增长率远小于社会经济增长对它的要求[12],因此,各国的黄金储备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一些国家的黄金储备失衡,这迫使这些国家采取“禁止金流通”的措施。战争和世界性经济危机在其中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条件下,黄金作为货币流通所特有的规律。在黄金有限性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只要有直接或间接的货币金流通,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发生作用,它会去破坏货币金的流通,直至这种流通因瓦解而停下来为止。

这一规律对货币银的流通也是正确的,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金银储备失衡规律”。例如,1930年代初,美、英、日等国大量收购中国白银,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白银大规模外流,致使国内现银奇缺,全国金融一片混乱。迫于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国民党政府只得于1935年进行“法币改革”,实行形式上以金为基础但却不能兑现的国家纸币流通。[13]

除了由于金流通或银流通的瓦解而建立以外,现代纸币制度(也可以将其称为“纸币本位制”)还可以通过国家直接实行没有金银背景的不兑现国家纸币流通的纸币制度建立起来。比如,中国现行的纸币制度,一开始就是金、银本位制的替代物。中国人民币,一开始就是作为本位货币的不兑现国家纸币,它不以黄金为基础,没有法定含金量,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

虽然,不同国家实行的现代纸币制度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是没有金银基础的不兑现国家纸币流通的纸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它们就有一个相同的货币,这就是,在金银完全失去了货币职能的条件下,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以作为本位货币的不兑现国家纸币。笔者将这种货币称为纸货币,以区别于替代金银流通的纸币和金银货币。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纸货币为什么会从金属货币发展而来?它的性质怎样?

问题的答案包含在货币的本质之中。

二、纸货币产生的内在原因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这一角度,详细研究了货币的起源,从而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因此,用分析商品价值形式的一般方法来分析它的成熟形式(货币形式),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更全面的理解货币是怎样表现商品价值的。

1、从商品价值的货币形式看纸货币产生的原因

我们仍然用马克思的货币形式的例子[14]

 

等式左边是除货币金以外的所有商品,等式右边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金。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可知,等式左边的所有商品仍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因为,它们的价值仍然表现为相对价值,而不是直接以劳动时间来计量,即它们的价值仍然是通过与另一特殊商品(货币金)相交换,而被它相对地表现出来的。

等式右边的特殊商品金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它的自然形态,成为商品世界共同的价值形态;它的具体、实在、摸得着的物质形态成为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从而使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获得了一个看得见的具体的物质形式。同时,生产金的私人劳动,取得了一般社会劳动的形式,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生产金的具体劳动,也直接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这也就是说,货币金也是用自己的使用价值去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用自己所包含的具体劳动去表现其他商品的抽象劳动,用自己的私人劳动去代表其他商品的社会劳动。

可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仍然具有鲜明的相对性和间接性。所谓相对性,是说商品价值并不是直接表现为劳动时间,而只是被同样具有价值的特殊商品金相对地表现出来。间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货币形式并没有(也不能)用价值去表现价值,而是用使用价值去表现价值;(2)货币形式也不是用抽象劳动去计量抽象劳动,而是用具体劳动去表现抽象劳动,用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去计量价值量,从而计量抽象劳动量。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商品货币形式的这种相对性和间接性,是纸货币产生的内在原因。

2、商品货币形式存在相对性和间接性的原因

商品价值的货币形式是它的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而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又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因此,从商品货币形式得出的结论,应该到它的价值形式的发展中、到商品交换中去寻找原因。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但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取得了价值的性质,即表现为价值。因为,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一个存在于一切社会里的一般范畴,只是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需要把自己的劳动产品作为交换价值来互相比较,各种各样的人类具体劳动才被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即包含于劳动产品内的一般人类劳动才被抽象出来并表现为价值。如果人们不是通过交换劳动产品来互相交换劳动,那就没有必要将劳动产品中包含的劳动还原为同一抽象劳动。

当然,抽象劳动或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并不是人们主观想像或纯粹主观抽象的产物。还在经济学家用头脑把具体劳动抽象为一般人类劳动以前,亿万次的商品交换早已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了。因此,这种抽象或还原过程是商品经济必然的社会过程,而作为经济范畴的抽象劳动,只不过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现实在理论上的反映。

然而,商品价值毕竟只是抽象地存在着。作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它只存在于商品体本身,而没有自己的独立形式,离开了商品体它就不存在了。因此,商品价值只能通过另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东西来相对地表现自己。商品与自己的等价物相对立,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可见,商品价值客观上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自己,而货币形式正是商品价值形式的成熟形式。在金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下,普通商品与货币金等价交换,就是把生产普通商品的劳动看成与生产金的劳动相等,也就是把生产普通商品的劳动还原为一般人类劳动,普通商品的价值也就通过与货币金相等而相对地表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商品价值还必须表现为具体的价值形式,也就是说,需要把商品的不可捉摸、无从感觉的价值,表现为一种具体的、实在的东西,即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具体形式,让人感觉,为人捉摸。这种具体形式,一方面必须与普通商品的具体物质形式不同,另一方面又必须包含抽象劳动而具有价值。这个问题在“商品A=商品B”这种简单价值形式中就已经解决了。商品B是表现价值的物,它是以自己的可以捉摸的自然形式去表现商品A的价值,即商品B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商品A价值的具体形式。在商品的货币形式中,情形也是如此。黄金的使用价值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承担者,是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金的这种属性通过它与其他商品的等价关系显示出来。它之所以具有这种属性,一是因为它也是价值,二是其他商品都需要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一切普通商品来说,熠熠发光的货币金象征价值,代表价值。

商品价值之所以必须表现在等价物的使用价值上是因为:商品要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与别的商品相交换才有可能,但是,同种商品不能相互交换,因为只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才有交换的必要,所以,在简单价值形式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它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的情况下,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金的普通的使用价值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进而,一定的价值量也就表现为一定的使用价值量。

可见,商品价值是对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的抽象,而“a量商品A = b量货币金”只是使这种抽象物化并量化了。这种物化并量化的意义在于,商品价值由此获得了一个可以捉摸的物质形式。货币金沉淀淀地躺在商品生产者手上,代表他那为他牺牲了肉体的商品的价值,也代表他为它所付出的劳动,代表他的抽象劳动量。

3、纸货币的产生

从上一小节的分析可知,商品货币形式的相对性和间接性来源于商品价值本性,最终来源于商品交换的性质,正因此,它是不可克服、也无法避免的,商品价值表现的这种相对性和间接性,是货币演变的内在原因。

为了行文方便,下面仅以金作为货币商品。

最初的货币流通是以金条金块的形式进行的,后来,为了方便,出现了有确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由于铸币在流通中的自然磨损,也由于铸币在流通中被人偷着刮削,更由于国家的统治者利用铸币垄断权铸造不足值的铸币,所以,铸币的实际含金量与它的名义含金量逐渐分离。

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价值只是换取别人使用价值的手段,因而它的价值表现也是转瞬即逝的。作为商品交换媒介,货币在他的手里只是暂时停留;作为购买手段,货币在他的手上只是“转手”而已。他关心的是,这个特定货币能否代表他的商品价值换回等价的商品,它是否“足值”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当社会普遍这样思考并如此行动时,不足值铸币就完全被商品流通所接受了。

可见,不足值铸币能够流通的直接原因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的过渡性和暂时性特点。不过,这只是这一现象的表层原因。不足值铸币能够流通的深层原因,在于商品货币形式的相对性和间接性。

从商品价值本性来看,商品价值之所以一定要借助于金来表现,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独立形式,同样,金的价值也没有自己的独立形式,因此,商品价值只能由金的使用价值间接地表现出来,也就是用金的自然物质,用金体本身来表现。但是,金体毕竟不是价值本身。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它只代表价值,而且只是间接地代表价值。显然,这里隐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某种条件下,金的这种社会职能也可以由别的自然物质所替代。可以用不是价值但又具有价值的自然物质A去代表价值,这就意味着,也可以用不是价值但又具有价值的自然物质B去代表价值。更进一步,也就意味着,在某种条件下,还可以用不是价值也不具有价值的自然物质C去代表价值,这时,货币已不是商品。从量的方面来看也是如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金的使用价值量,即金量来表示。同样地,一定重量的金毕竟不是价值量本身。因此,既然可以用a量金物质去间接代表b量商品价值,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用多于或少于a量的金物质去代表同一个价值量。

然而,如果有人就此认为,人们可以随意地用商品B或者非商品的自然物质C去替代货币金,或者可以随意地用少于a量的金去替代a量金执行货币职能,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上面分析的仅仅是货币演变的内在原因。虽然由于人们不注重分析这个内在原因,因而长期不能很好地解释纸货币的性质,但是,内因还是需要通过外因,即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过程才能起作用。例如,当初,普通商品金成为货币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之所以能够充当货币,不仅因为它也是价值,天然具有适宜充当货币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社会公认它是货币,即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承认它是一般等价物。因此,在金成为货币是一个社会过程的意义上,金的货币职能是由社会赋予的。当然,它不仅仅是由社会的统治者赋予的,也不仅仅是由社会契约或协议规定的,最重要的是,它是商品经济发展这种社会经济过程造成的。正因为社会经济运动可以赋予某种具有价值的自然物质作为商品价值的代表,因此,它也可以赋予另一种具有价值的自然物质作为价值的代表,更进一步,它还可以赋予某种不具有价值的自然物质作为价值的代表。

可见,货币的演变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货币演变的内在原因是由商品货币形式的相对性和间接性所决定的货币“载体”的可替代性。在金夺得货币宝座的初期,这种可替代性还只是作为一种可能性而存在着(在货币诞生以后,它曾经转化为现实,即实物货币为金属货币所取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过渡性、暂时性特点清楚地显示出来,于是,可能性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形式转化为现实性。它最初的表现就是,不足值的金币取代足值金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金币流通的这种现实,很自然让人们得到这样的认识: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铸币执行其职能。这种认识随后就转化为现实,于是,由银行(银号、钱庄)发行的银行券代替金银执行货币职能[15],由贱金属做币材的法定辅币进入流通,后来,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虽有含金量但一开始就规定不能兑现的国家纸币也进入国内流通。可见,困难的的确只是第一步。

替代金银流通的纸币(包括银行券和国家纸币)总会或明或暗地标明金或银的重量,金银实质上是它们的主人和灵魂,它们是金银的仆人和替身。当然,能否将这些银行或国家发行的纸币兑现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例如,“一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限制这类国家纸币兑换黄金。[16]

与替代金银流通的纸币不同,那些虽有含金量但一开始就规定不能兑现的国家纸币,直接从金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首先,这种纸币的流通是以货币金的流通为基础的。在它流通的若干年代中,黄金始终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其次,这种纸币只是间接地成为金的符号、代表和象征。它并没有直接成为商品价值的符号和代表,只因为它是金的符号和代表,而金又是商品价值的符号和代表,它才间接地成为商品价值的符号和代表。因此,这种纸币也从属于金,也是金的仆人和替身,而金则是它的主人和灵魂。第三,它事实上只在有限范围和有限条件下代替金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货币的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则始终是由金自己执行。

在黄金逐渐失去货币资格的过程中,货币的可替代性又一次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这一次是要用不是价值也不具有价值的自然物质C去直接代表价值。当黄金完全退出流通领域时,当黄金事实上已经不是本位货币时,当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没有金银基础的不兑现国家纸币流通的纸币制度时,当这些不兑现国家纸币与黄金完全没有联系时,当黄金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失去了它的货币基础作用时,总之,当黄金事实上完全失去了货币资格的时候,以纸货币为本位货币的“纸币本位制”便诞生了。

这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变。因为,它结束了黄金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使纸币上升到本位货币中的地位,使纸币成了它自己的主人,有了它自己的灵魂,从而使它能够活跃于整个商品世界。同时,它也结束了货币的“黄金”时代,第一次用没有价值的符号去直接代表价值,从而使得货币不再是真正的一般等价物,并由此在社会经济中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第一次为纸币充分施展它的魔力铺平了道路。

三、纸货币的性质

1、纸货币的本质

纸货币与旧纸币(包括银行券和仅有名义含金量的不兑现国家纸币)的根本区别是:(1)它不以黄金为基础,与黄金没有任何联系;(2)它是本位货币,执行本位货币所能执行的一切职能。纸货币与旧纸币相区别的一切性质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同时,由于纸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因此,这种新型的本位货币又具有与金银本位货币所不同的特点。

纸货币是社会公认的商品价值的符号和代表。它的这一本质包含着如下内容:

1)纸货币能够充当货币是因为社会公认。它之所以得到社会公认,是因为它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这是它充当货币的前提。当然,不能据此就认为纸货币只是国家干预的结果。相反,国家干预也是社会经济运动的结果,所以,国家赋予纸货币以本位货币的职能,是社会经济运动的结果,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一社会过程,前面论述纸货币的产生时已经谈到,后面论述它的价值尺度职能时还要进一步论述。

2)纸货币不是一般等价物,也不是一般等价物的符号。在金银充当货币的情况下,金银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旧纸币的背后有坚硬的金银。a量商品A = b量金,等式两边的价值量相等。在纸货币充当本位货币的情况下,a量商品A = c量单位纸货币,这时,商品A并不是与等价物相交换,因为纸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等式两边的对立仅仅表明,a量商品A中包含着一个社会公认的c量单位纸货币,这仅仅表明,所有者可以凭这一纸片所标明的货币量,从商品市场上换回等量价值的其他商品。从商品形态变化的全过程来看,这仍然是等价交换,但是,充当交换媒介的纸货币并不是等价物。由于这一纸货币是本位货币,除它以外再没有任何一般等价物与之并存,所以,今天的货币已不是一般等价物。由于商品世界已经不存在一般等价物,所以,今天的货币也不是一般等价物的符号。与旧纸币不同,它不再间接成为商品价值的符号,相反,它直接就是商品价值的符号、代表和象征。

3)纸货币也不是那种直接代表劳动时间的“劳动券”或“劳动货币”。因为,商品经济容不下这种“劳动券”。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从量上看,只有当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出去以后,他的个别劳动量才被化为一个或大或小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与此相反,直接代表若干劳动小时的“劳动券”或“劳动货币”是以否定市场、否定交换为前提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果实行“劳动货币”,那就错误地把私人劳动直接当作了社会劳动,把个别劳动时间直接当作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果真如此,商品生产者越懒,他的商品价值就越高,这岂不成了懒汉的天堂。如今的纸货币与“劳动货币”相反,它以市场为基础,又服务于市场。作为商品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并不代表私人劳动,而是代表社会劳动;并不是代表个别劳动时间,而是代表一定社会生产率条件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切商品只有与它相交换(即必须卖出去),商品所包含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纸货币是货币,而不是劳动凭证、“劳动券”。

作为货币,纸货币也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纸货币也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与金银货币不同,它不是用自己的使用价值去表现价值,因为它除了表现商品价值这一种使用价值外,没有其它使用价值。它是以社会赋予它的货币职能去表现价值,即以它所代表的价值去表现商品价值,以它所代表的抽象劳动去表现商品所包含的抽象劳动,以它所体现的社会劳动去代表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商品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仍然具有相对性和间接性。因为,商品价值仍然没有直接表现为劳动时间,例如,1个单位人民币元或1个单位美元都没有代表具体的若干社会必要劳动小时,而仍然只是代表它内含的某一价值量,因而仍然不可能直接用价值去表现价值。纸货币只是用它的法定货币名称象征性地代表商品价值。虽然如此,它仍然无辱于它的使命。任何商品,只要能够换回纸货币,生产它的私人劳动就得到了社会承认,从而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它的具体劳动也就还原为抽象劳动,它的价值也就得以实现,它所包含的个别劳动量也就被化为社会必要劳动量,并被表现为一个具体的货币量。

第二,纸货币也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由于它是商品价值的一般代表,因而在商品世界中,它就是社会财富的直接代表和象征。谁占有货币,谁就占有价值,从而也就占有社会财富。由于它是社会公认的价值代表,因而是人们普遍可以接受的价值符号和让渡形式。从商品形态变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可以买到的商品。也就是说,纸货币仍然是一切商品的转化形态,是它们普遍让渡的产物,因而也绝对可以让渡。因此,它仍然可以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2、纸货币的职能

作为货币,纸货币的职能也是由它的本质所决定,是它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因此,进一步分析纸货币的性质需要分析它的货币职能。限于篇幅,这里仅分析它在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时不同于金银货币的特点,而略去它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1)价值尺度

在金本位制情况下,金是本位货币,一定重量金成为一国法定的价格标准。从另一极看,价格标准代表一定重量金,它计量金。金的这种价格标准职能源于金的价值尺度职能。只是因为金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计算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才需要一定重量金作为货币单位并规定其等分,才需要一定重量金成为价格标准。由此可知,金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通过一定重量金成为价格标准来实现;没有金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没有一定重量金成为价格标准。因此,从逻辑上说,金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一定重量金成为价格标准的充分必要条件,二者同真、同假。当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崩溃以后,金失去了本位货币的地位,一定重量金不再成为价格标准,所以,金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尺度职能。由于金失去了它的两个基本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金也就不成其为货币了。这是金不再具有货币职能、不再是货币的逻辑依据。

有人不同意这个逻辑结论。他们认为黄金仍然是货币,至少还是纸货币的基础。他们的依据是:黄金还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一定重量金成为价格标准(用A表示)是金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用B表示)的充分条件,没有前件A未必没有后件B。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AB的充分条件,那么B一定是A的必要条件。由于我们能够肯定“有B,未必有A”是错误的,即金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能没有一定重量的金成为价格标准,所以“BA的必要条件”是错误的,从而“AB的充分条件”,以及由此而得出的黄金还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纸货币取代黄金的货币地位,是以不兑现国家纸币成为本位货币为标志的。作为本位货币,它是一国的法定价格标准。现在的价格标准不再代表一定重量金,从而是一定重量金的名称;它直接代表商品的一定价值量,从而是一定价值量的名称。它成为价格标准,同样因为它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当纸货币取代了黄金的本位货币地位以后,它就开始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纸货币能够取代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除了它取代金成为本位货币以外,还有一个历史前提,这就是由于多种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早已分离。例如,当初1英镑是1银的货币名称,若100公斤小麦的价值与1银的价值相等,人们就说100公斤小麦值1英镑。虽然本质上是银通过自己的价格标准去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即用1银所代表的价值去计量100公斤小麦的价值,但在形式上却是用货币名称“英镑”去计量小麦的价值。后来,1英镑假如成了10金的货币名称。这时,人们不说20公斤小麦等于10金(假如它们的价值量相等),而是说20公斤小麦值1英镑。由于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相分离,也由于金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所以形式掩盖了内容和本质,货币名称成了主角。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纸货币取代金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进行得非常和缓自然。现在,人们还是说20公斤小麦值1英镑,但是这个观念的“1英镑”的背后,已经没有隐藏着坚硬的金,它直接就是抽象的a量商品价值的代表。因此,纸货币是用它所代表的一定价值量去计算和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并将其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形式,表现为容易被人们把握的商品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货币实际流通量的变化,某一单位纸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也是变动的。我们始终不知道(也不必知道)它具体代表多价值量,不知道它具体代表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小时,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在纸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现实购买力MSV始终与同一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PQ相一致)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无数商品交换会自动调整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与单位纸货币所能够代表的价值量之间的比例,从而确定某一单位纸货币所能代表的价值量。可见,单位纸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始终处于绝对的变动之中,同时,它又时时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没有前者,它不成其为货币;没有后者,它无法履行职能。

2)贮藏手段

纸货币退出流通,被人保存,收藏起来,以备在一个较长时期以后再重新加入流通就是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纸货币能够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社会公认的购买手段,是商品价值的一般代表,从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人们拥有它随时可以买回现实的商品。与金银充当贮藏货币不同,纸货币充当贮藏手段只是抽象社会财富价值形式的代表,而不是社会财富物质形式的代表。

纸货币成为贮藏货币有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是它必须在以后的某一个时候重新加入流通,否则,它就不再是货币,而成为废纸。

纸货币充当贮藏货币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执行这个职能是不保值的。这是因为,单位纸货币所能够代表的价值量,取决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和实际的货币流通量,当后者超过前者时,纸货币就会贬值。自从纸货币诞生以后,世界各国都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后者超过甚至远超过前者,所以,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纸货币总是贬值的。(后面,笔者将说明这种贬值的必然性)

第二,纸货币充当贮藏货币没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货币的这种作用是以流通中多余货币能够自动退出流通为条件的。纸货币以不保值为特征,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正是它贬值的时候,这时,不仅多余的货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而且已经充当了贮藏手段的纸货币也有一部分会重新加入流通。

第三,纸货币的贮藏手段与黄金的保值手段并存。这一现象一方面缘于纸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存在不保值的缺陷,另一方面,缘于黄金作为贵金属天然具有适宜充当保值手段的属性。

随着信用的发展,纸货币的贮藏手段有一种不断减弱的趋势。在信用较为发达的地方,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人们不是更多地将纸货币放在手边,而是更多地存入银行,有一部分则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等。

四、纸货币的流通规律

本节所说的货币,除专门说明的外,都指纸货币。

1、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流通规律是由纸币的共同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在纸币代替金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的纸币量始终只能代表流通所需要的金量。超量发行纸币,只是造成纸币贬值,而不是金币贬值。

在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直接作为商品价值一般代表的条件下,流通中的现实购买力[17]始终只能代表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量。这是纸货币流通规律的一般表述。

具体地说,在正常的货币流通情况下,即一般价格水平P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Mx取决于本期内的流通总额E,而E等于本期内通过流通手段实现的价格总额EaEa= P0Qa)与通过支付手段实现的价格总额EbEb等于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相互抵消的支付额,EbP0Qb[18]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1

上式表明,如果要维持正常的货币流通(这意味着PP0),则货币的实际流通量Ms应该等于由流通总额E(按初始价格P0计算)和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的货币流通需要量(必要量),即MsMx

如果打破了上述货币流通在总量上的平衡,即MsMx,那么,市场将经过一个动荡过程后趋于新的平衡。下面,将具体分析不同情况所形成的新的平衡。

下面的分析假定:(1)需要通过流通手段实现的商品数量Qa不变,(2)通过支付手段清偿的支付额Eb不变。

P=P(M, V)V=V(M, P)。由公式1可知,增发货币ΔM以后,货币流通满足下列方程

                         2

这是一个包含3个变量(MPV)的隐函数。

分别求由上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P=P(M, V)V=V(M, P)的全微分,得

                       3

                  4

公式34中,M0V0分别是增发货币ΔM前的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速度,dPΔPdVΔVΔPΔV分别是PV的增量,且ΔMΔPΔV都可正可负。

下面讨论公式34的四种情况:

1)实行完全自由价格,且货币的实际流通量大于货币流通必要量,即MsMxMsM0ΔMΔM0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同时,任何人的货币也不能不购买商品(这里实际上假定,全部ΔM都形成现实购买力)。因此,过多的货币将对既定数量的商品形成压力,并迫使一般价格水平P逐渐上涨,直到价格增量ΔP将货币增量ΔM消化完为止。

从公式3可知,当dM0时,V0dM0,此时dV等于或接近于0,故dP0。若dV0,则dPV0dMQa,即一般价格水平P的上涨程度,取决于Qa所受到的货币增量ΔM的压力。

从公式4可知,分子前一项QadP是由ΔM所形成的购买力;后一项V0dV是因货币流通速变化而增减的购买力,这可以看成是对前一项的修正值。

2)价格受到严格管制,且MsMx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手中有钱却买不到东西,ΔM将滞留在人们手中,货币流通速度将减慢。

从公式4可知,因dP0,故 ,即dV0

3)自由价格和管制价格并存,且MsMx

这种情况介于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因此,货币增量ΔM将同时造成一般价格水平P上涨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不过,ΔM不会全部涌向自由价格商品,从而全部被价格增量ΔP所消化。因为,自由价格商品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总有一部分人宁愿把货币留在手中任其贬值,也不愿意去购买对他无用或暂时无用的商品。

4)货币的实际流通量小于货币必要量,即MsMxMsM0ΔMΔM0

在自由价格的条件下,dP0,但变化很小,即一般价格水平会有所下降。在管制价格条件下,dP等于或接近于0,所以,dV0。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同样的流通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将加快。在自由价格和管制价格并存的情况下,dP0dV0将同时发生。

可见,货币流通在总量上不平衡,必然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P或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化。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过程,P变为P′,V变为V′,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也由Mx变为Mx,而与流通中新的货币实际流通量(MsM0ΔM)相适应,货币流通由此而在总量上形成新的平衡[19]

在新的平衡条件下,虽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变化了的货币总量,仍然只能代表原来的商品价值总量(上述公式均假定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2、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

上面的分析表明,为了维持正常的货币流通(这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P不变),进而维持市场稳定和社会经济稳定,客观上要求货币供应在总量上保存平衡,即要求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即现实购买力MsV)与同期按P0计算的流通总额E相适宜,用公式表示,即

                                      5

公式左边是货币供给,右边是货币需求。这是货币流通规律对货币供给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要求,除了货币发行必须以Mx(由公式1决定)为依据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供给构成要与货币需求构成相适应,否则,会有部分货币供给找不到自己的需求,同时又有部分货币需求缺少相应的货币供给。

第二,货币的地区供给与各地的货币需求相适应,否则,部分地区货币供大于求,而另一些地区则供不应求。

第三,货币的季节性供给要与不同季节的货币需求相适应,否则,会产生季节性货币供给偏多偏少的问题。

上述三方面的不适应都会破坏货币供求总量平衡,从而造成PV的变动,造成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变动。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很难同时满足上述各方面的要求,因而很难实现货币的供求平衡。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经常碰到手头拮据、局部货币短缺的问题,例如,财政赤字、信贷供不应求等等。由于超发货币(即超过实际需要量发行货币)是短期内解决问题的捷径,所以,超发货币往往成为解决暂时或局部货币短缺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过量货币总会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后,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取得平衡,而这种新的平衡往往又会遭遇那些需要超发货币的新问题,于是,超发货币又成为解决新问题的不二手段。

因此,在货币供求不平衡的两种情况中,人们经常碰到的是货币实际流通量大于货币流通需要量(即MsMx),这必然引起一般价格水平P上涨(即货币贬值),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从静态看,它是货币实际流通量大于货币流通需要量;从动态看,它是货币供给的增长率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对它的需求。

通货膨胀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通货膨胀,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P持续上涨;另一种是隐蔽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根据货币供求平衡方程式(即公式5)可得 。式中,M是货币供给量,QaQb分别是由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实现的商品数量。

TQaQb,即T表示从流通总额E中归算的商品数量,则有

                                              6

考虑到直接计算T非常困难,因此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Y去替代它,并将公式6 作恒等变形,得

                                                     7

对公式7两边取对数,微分,得

                                         8

式中,dMM是货币供给的增长率,dYY是社会经济增长率。

如果(dMM)>(dYY),即出现了通货膨胀,(dMM)-(dYY)就是通货膨胀率。等式右边是通货膨胀的两个组成部分,dPP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率,它代表公开的通货膨胀;dVV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它代表隐蔽的通货膨胀。

前面说过,人们很难满足货币流通规律对货币供给的基本要求,而现实的暂时或局部货币短缺又迫使人们超量增发货币,更何况,人们还有意识地把通货膨胀作为解决某些经济问题的手段,例如有意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通货膨胀事实上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凡是以纸货币作为本位货币的国家,几乎没有不发生通货膨胀的,差别仅仅在于形式和程度不同。如今,世界各国的管制价格趋于减少,所以,通货膨胀有从隐蔽走向公开的趋势。

由此,我们看到纸货币的又一个性质,即它的币值不稳,而且呈下降趋势。

从本质上看,通货膨胀是对社会财富的剥夺和重新分配,它有利于货币发行者,但不利于原货币持有者,不利于民众。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中,货币手段已经成为重要手段,它不仅在国内经济,而且在对外经济关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超发货币刺激经济发展,通过外汇汇率调整影响国际收支平衡,通过为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度过经济金融危机,也通过(超发货币)货币贬值去“赖账”。

对世界金融史有深入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写到,“在全世界来看,早期政府赖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缩减(金或银)硬币的价值,要么混入较便宜金属,要么就是缩小硬币的尺寸,发行同样面额(但尺寸)更小的硬币。现代货币印制只不过是达到同样目的的、技术更先进、更有效率的方式。结果整个历史呈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倾向。不过从20世纪开始,通货膨胀冲得特别高。”[20]

从长期来看,纸货币的贬值速度相当惊人。例如,1973年,有含金量的美元最后一次贬值时宣布的黄金“官价”是42.22美元/盎司[21],而20138月,黄金价格突破1400美元/盎司[22],即40年后一美元所能够购买的黄金数量只有当初的3%

同样,1970年代初,笔者在成都市中心广场用0.1元人民币买到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鲜肉包子,如今,同样份量和质量的包子在当地需要34元人民币。单位人民币能够购买的包子数量只有当初的2.5%3.3%

当然还有许多极端情况,例如,巴西、前苏联短期内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000%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动荡的纸货币本质上就是一个明里暗里“你抢我夺”的货币制度,而一个动荡的货币无论如何也不如稳定货币对社会经济有好处。

 

以上内容写作于19906

修改于20142

 

五、“实物本位制”设想

毫无疑问,“纸币本位制”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谁实力雄厚且拥有货币发行权,谁就是强者,国内和国际领域均如此。

但是,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总会引发经济“泡沫”,而“泡沫”破裂带来的往往是长期经济衰退。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为此吃尽苦头,日本是“泡沫”破裂后经济衰退时间最长的典型。超发货币(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摧生经济繁荣,同时也“吹”大经济“泡沫”,最后一幕总是“泡沫破裂,经济衰退”,谁也逃不掉。

与此同时,银行“杠杆”和“货币创造”会放大货币功能,而寄生于纸货币的所谓的“金融衍生工具”则能够将经济尤其是金融“泡沫”推至极致,从而极大地放大经济和金融灾难。最近的实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3]

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了800多年66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史后总结说,“政府往经济中注入大量现金,表面看起来是在推动经济增长,而实际却是私营部门的借钱狂欢推高了房价和股价,超出了长期可持续水平。……债务催生的繁荣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政府决策英明,金融机构赢利能力超凡,人们的生活水平优越,但此类繁荣多结局悲惨”。[24]

 “金本位制”(尤其是“金币本位制”)和“银本位制”与弊端丛生的“纸币本位制”有本质不同。在金币或银币流通的情况下,金、银是一般等价物,它们会自动调整实际流通量,以便与流通需要量相适应。超过实际流通需要的金、银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即自动被人们作为“价值”贮藏起来,从而避免了通货膨胀。[25]例如,从17171932年的200多年间,国际金价基本上都在20美元/盎司的水平上徘徊。[26]

因此,金本位制的常态是一般价格水平相对稳定,这对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极为有利。由于货币金(银)是一般等价物,直接就是财富本身,所以过度融资会受到限制,其结果是,虽然没有特别繁荣的经济,但经济萧条也会受到有效遏制。历史上一些有限的“泡沫”案例(例如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郁金香泡沫、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和南海泡沫)亦属于“非常态”,且往往涉嫌阴谋和恶意投机。由于各国货币都有含金量,而且货币发行都有金银储备,即有真实的金银存在,于是,各国货币间的差异消失了,其币值通过金银得到统一,这明显有利于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和自由贸易。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一意孤行或者一国垄断,而过度融资或过激调整利率的行为最终都是无法实现的[27]

鉴于金本位制对于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积极作用,自“一战”结束以来,一直有人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恢复金本位制,例如,“一战”后许多国家希望恢复“金币本位制”以恢复贸易秩序,但是,黄金储备失衡的现实威胁最终一再使人们的这一愿望落空。

不过,根据本文二、三节货币理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黄金的替代物,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这就是“实物本位制”。

既然在金本位制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标明含金量的纸币流通,并以金银作为货币发行储备以备兑现,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代表价值量的纸币流通,并以包括金银在内的一系列实物价值作为货币发行储备。由于各国实物价值充足,所以便彻底解决了“黄金产量存量相对于社会经济增长来说太过有限”的问题。

容易知道,“实物本位制”可以取代“纸币本位制”,恢复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这种货币不仅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而且具有能够保值的贮藏手段职能,这意味着它能够自动调节实际流通量,以便与货币流通需要量相适应。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人们可以维持它的币值稳定,并赋予它直接同一切商品等值交换的能力。

“实物本位制”的大致设想如下:

1)一国货币发行以其(央行或发行银行)拥有的一系列实物价值组合为基础,这些实物可以是金银等贵金属,也可以是国际上公认且能够为各国普遍接受的贵金属以外的其它有价值的实物,包括有色金属、矿产品、甚至农产品、工业品等等。只要货币发行者愿意在国内和国际上兑现(出让)这些实物储备,它们都可以作为货币发行的储备和保障,并执行货币兑现的功能。

2)一旦规定了某种单位货币的价值量(即归算的单位货币购买力),货币当局就有义务维持其币值稳定。当作为货币基础的实物价格发生变动以后,货币当局就要及时增减货币供应量或者增减实物储备数量,以维持其单位币值不变。在如今海量天量计算能力的条件下,通过精心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实现上述货币币值管理的自动化完全不成问题。

3)由各国协商成立“国际实物价值核准机构”,根据国际市场实物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时修正调整国际实物价值标准,以便各国稳定自己的货币币值。

“实物本位制”及其未来的实物货币的最大优点有二,一是实物储备充足,不会出现“储备失衡”的情况,除非该国政府趋于破产。二是币值稳定,各国货币的实物价值(它体现为实物货币的购买力)趋于统一,国际汇兑关系也将随之趋于规范和稳定。

然而,由于如今货币发行者事实上已经成为“纸币本位制”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在既有利益格局下,“纸币本位制”再弊端丛生,也不可能被废除。因此,只有在人类遭受下一次经济金融大灾难、并需要重新洗牌之后,“实物本位制”才有可能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认为,这一“契机”一定会出现。

 

201436

 



[1]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生产要素主要由市场进行配置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本文将市场经济看成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形式。

[2]李毓琛、曹均良:《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2月,第25页。

[3](日)岩本沙弓:《别上美元的当——以日本金融战败为鉴》,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7月,第92页。

[4]银行券是由银行(尤指中央银行)发行的标明含金量的代替金(银)流通的可兑现纸币,俗称钞票。

[5]黄金储备“不平衡”和“失衡”都是相对概念,可以通过“各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总储备的比重”、“单位GNP的黄金储备”、“单位流通货币的黄金储备”或“单位债务的黄金储备”等指标来表示或者衡量。

[6]该书编写组:《世界经济》(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112月,第324页。

[7]该书编写组:《世界经济》(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112月,第325326页。

[8]何泽荣主编:《国际金融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9月,第15页。

[9]亚美财经:《美元USD》,网址:http://www.icjzx.com/cn/wiki/n/131.html

[10]何泽荣主编:《国际金融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9月,第17页。

[11]该书编写组:《世界经济》(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112月,第340页。

[12]1500年欧洲的货币总存量约为3500吨黄金、37500吨白银”(〈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50页)。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目前全球地上黄金存量约为16.6万吨,其中首饰金约占50%,各国官方黄金储备约占18%,即只有2.93万吨;并且,目前全球已经确认的地下存金量大约也只有2.6万吨。(沈玮青:《全球地上黄金总存量达16.6万吨》,《新京报》,20101203,第B04版)

[13]1935年进行“法币改革”时,最初方案是法币与英镑挂钩,半年后又改为与美元挂钩。因此,“法币改革”实质上实行的是“外汇本位制”,一种间接的金本位制。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6月,第61-87页。

[15]最初,银号、钱庄收存金银开出票据是作为客户的取款凭证,这个票据是纸币的雏形。后来,人们交割金银并不真正取出金银,而只需要交付票据,于是,这些票据正式成为纸币。再后来,银号、钱庄贷出金银也不真正拿出金银,而只是开出票据。最后,银号、钱庄、银行终于明白,因为它们拥有金银,只要承诺兑现,它们开出的票据(后来正式的说法是“银行发行银行券”),完全可以代替金银流通,甚至,银行券的发行量超过金银储备数量也没有问题。后者,实际上就是信用的雏形。

[16]中国宋朝的“交子”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替代金银流通的纸币,而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开始使用这类纸币。(〈日〉岩本沙弓:《别上美元的当——以日本金融战败为鉴》,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7月,第79页)

[17]现实购买力等于货币的实际流通量Ms与货币流通速度V的乘积,即MsV

[18]P0是原来(期初)的价格水平,Qa是归算的需要通过流通手段实现的商品数量,Qb是归算的需要通过支付手段实现的商品数量;这些都需要对所有商品和劳务进行归算处理。

[19]P′=PΔPV′=VΔVMxMxΔM

[20](美)卡门M·莱因哈特、肯尼斯S·罗格夫著:《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前言),綦相、刘晓锋、刘丽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1月,第Ⅷ页。

[21]该书编写组:《世界经济》(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112月,第334页。

[22]和讯网:黄金美元(XAUUSD/外汇行情,网址:http://quote.forex.hexun.com/XAUUSD.shtml

[23]20083-9月,贝尔斯登(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这些曾经实力雄厚、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竟然接二连三的倒下,令人瞠目结舌。

[24](美)卡门M·莱因哈特、肯尼斯S·罗格夫著:《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前言),綦相、刘晓锋、刘丽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1月,第Ⅶ页。

[25]人们将金、银留在手中,而不去购买商品,就是将金、银作为贮藏手段。因金、银可以“保值”,所以,人们会“自动”这样做。不过,若有大量廉价白银加入流通,也会造成类似通货膨胀的现象,例如,白银生产率大幅提高产量大增,或者大量廉价白银流入国内(如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大量白银,并从1540年代开始大量运往欧洲)。但这本质上是白银价值调整,即廉价白银与存量白银的价值通过一个市场过程趋于统一,最终结果是白银价值下调,并表现为“通货膨胀”,白银贬值。

[26](日)岩本沙弓:《别上美元的当——以日本金融战败为鉴》,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7月,第177页。

[27](日)岩本沙弓:《别上美元的当——以日本金融战败为鉴》,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7月,第95页。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