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4-1):

《人口困局》作者  李尚勇 

【导读】尽管从总量来看,中国目前的能源缺口还只占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的1/5,但是,若研究能源结构,分析其供求关系就会知道,中国真正的能源风险,潜藏于能源结构之中

中国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拼资源、拼环境,“GDP至上”,甚至急功近利推行高耗能产业政策,例如,在“人口高位运行”基本国情条件下,不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是大力发展轿车工业(曾经有22个省区市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1]),并拼命鼓励而不是限止私家车,甚至还要为私人飞机开放空域,这一切都将中国的能源安全推至险境,使中国本已相当紧张的人口与资源关系雪上加霜。

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

198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6.03亿吨标准煤,2010年增长到36.06亿吨标准煤,30年间,增长了4.98倍,年均增长率6.1%2000年以来的15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率7.5%[2]

1992年,中国开始出现能源供给缺口,且逐年增大。最近15,能源缺口从2001年的0.65亿吨扩大到2015年的6.84亿吨,2015年的能源缺口占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的18.9%。与此相应,中国在1997年最终沦为能源净进口国,2015年能源净进口6.77亿吨,是10年前的4.36倍,年均增长15.9%。(见图4-1

资料来源和说明:(1)数据来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综合能源平衡表)(国家统计局能源司,中国统计出版社);(2)能源缺口=能源消费总量-一次能源生产量。

长期以来,美国是名副其实的能源消费“巨无霸”。1990年以后的15年间,美国能源消费一直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4左右(年均比重24.5%)。1990年,中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仅为9.1%,只有美国的36.7%。但是,2000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全球占比快速爬升,2009年达到20.0%,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2015年能源消费全球占比达到22.9%,超过美国5.6个百分点。[3]

若与其他国家比较,比如与世界前10大能源消费国比较,中国能源“霸主”地位凸现。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即一次能源消费量)分别是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巴西、韩国和伊朗的1.34.34.56.79.19.410.310.911.3倍,甚至还是整个欧盟的1.8倍。(见图4-2

资料来源:BP集团公司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

从全球范围来看,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和欧盟的能源消费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最近10年(20052016),欧盟的能源消费量降低了9.8个百分点;英国、日本和法国分别降低了17.614.810.3个百分点。同一时期,美国不仅能源消费全球占比从21.5%下降到17.1%,而且能源消费绝对量也较峰值降低了3.3个百分点。

与此趋势相反,新兴经济体的能源消费呈强劲增长势头,尤以中国为最。最近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70.2%,年均增长5.5%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27%”(最后这一指标,在2011年曾高达71%)。[4]

显然,在国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温室效应”日渐明显,“炭排放”日益目标化、价格化的今天,“全球能源消费第一”的“帽子”只能成为国际能源和节能减排谈判时被攻击的标靶。

中国上述能源消费地位的形成与近20年国际生产和消费格局的改变密切有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大量廉价“中国制造”遍及发达国家市场,而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势头,最主要是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即使微利、即使“悲惨增长”,中国也要维持很高的出口比重和外贸依存度。

20062010年,中国年均出口货物占GDP的比重为29.3%,最高35.4%,年均对外依存度53.5%,最高64.2%[5]事实上,中国当年的外贸就业总人数超过1亿[6],这差不多占到中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320112015年,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四成(42.3%)。

所谓“悲惨增长”,说的是“增产不增收乃至赔本赚吆喝”,其经典个案是小天鹅企业“销售额高达60多亿,但利润只有区区几千万”[7];一些企业的汽车出口业务干脆就不赚钱,甚至宁愿亏点本也要拿到订单,然后依靠赚取17%出口退税来盈利[8]

“悲惨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只能“贴牌”生产,赚微薄的加工费。二是技术落后,经济效率太差。

2009年,中国消耗了全球17.2%的能源(62.2%的煤炭和泥煤),48.4%的成品钢材,52.5%铁矿石(2011数据),53.2%的水泥,32.7%的化肥,排放了21.3%二氧化碳(2007数据),而创造的GDP仅占全球8.6%[9]

200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9倍,且分别是美国、阿根廷、西班牙、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以色列、英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3.984.114.314.364.274.805.265.776.687.92[10]

“全球能源消费第一大国”,再加上“单位GDP能耗低效”,中国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众矢之的”。这不仅仅是国际舆论、国际形象和经济活动“被动”的问题,而且有可能成为国际政治甚至军事准军事攻击的口实。

长期以来,科学界有一个说法,即“如果全世界都象美国一样生活,那我们需要20个地球”,其中最大的制约在于能源。如今,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这至少说明,在全球范围内,中国能源消费扩张已经没有多少“拓展”空间了。

二、能源结构凸显能源风险

尽管从总量来看,中国目前的能源缺口还只占当年一次能源生产量的1/5,但是,若研究能源结构,分析其供求关系就会知道,中国真正的能源风险,潜藏于能源结构之中。

1、比重畸高的煤炭消费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能源消费的最大特点是煤炭消费比重很大。2005年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4%,经过10年努力,到2015年,煤炭消费占比降低到63.7%,但仍然位于世界主要国家之首。这一比重超过世界煤炭平均消费水平34.5个百分点,且分别超过欧盟和美国47.646.3个百分点。(见图4-3

资料来源:BP集团公司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

若论总量,201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高达1920.4百万吨油当量,正好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0%,是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11]

煤炭消费比重畸高造成的最大问题是,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其它能源形式要大得多。例如,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意味着大量土地和耕地被占用、被破坏,并造成水资源破坏(包括地下水径流破坏、地表水减少和矿井废水排放),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环境问题。煤炭消费(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所有能源形式中最严重的,它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和有害重金属等污染物数量比其它能源形式多得多;同时,燃煤还会排放大量颗粒物(烟尘和粉尘),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有资料显示,大气中82%以上的重金属来自燃煤污染[12]

20131月,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13]

然而,由于人口总量太大且迅速膨胀,中国只能因地制宜,选择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既没有办法,也没有条件更多地选择其它低污染的能源形式。例如,2010年,中国电力生产总量的79.2%是(燃煤)火电,17.2%才是水电;2014年上述结构为75.6%18.8%,仅有微小改善。[14]

1980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增长了4.75倍,年均增长6%2014年,煤炭消费量达到峰值27.94亿吨标准煤;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15]

虽然,中国目前煤炭对外依存度还比较低(20112015年年均6.5%[16]),但作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2015年煤炭生产和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分别高达47.7%50%[17]),煤炭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再怎么说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根据国际资料,中国201120152016年底探明的煤炭储量(包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开采出来的烟煤和无烟煤、褐煤与亚烟煤)分别为1145亿、1145亿、2440亿吨,储产比分别为333172(年),而世界平均的煤炭储产比为114153(年),可见,中国煤炭资源的耗竭速度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8]

与上述数据不同,中国经常发布的“理论储量”往往不考虑“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否开采出来”,并且各部门公布的煤炭“理论储量”数据也五花八门:

国土资源部《201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说,2009年底中国煤炭“保有储量”1636.9亿吨;《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说,2010年底中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13408.3亿吨;国家发改委《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的数据是“截至2010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3412亿吨”;《2011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数据,2010年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2793.9亿吨,并说明这并非“剩余技术可采储量”。

不过,官方对中国煤炭工业突出问题的概括还是比较客观的,即“煤炭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中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难以支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开发规模大,储采比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资源回采率低,部分大矿采肥丢瘦、小矿乱采滥挖,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消费量大,生产与消费布局矛盾加剧,不得不过早动用战略后备资源;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的80%,生产效率远低于先进产煤国家水平;煤炭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煤炭利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大。[19]

2、天然气资源小国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且相对清洁的低碳能源,但遗憾的是,中国是天然气资源小国。

BP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底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8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2.1%,储产比为27.8(年),而世界平均储产比为52.8(年)。[20]

国内数据很曲折。国家发改委《天然气“十二五”规划》公布的数据为:2010年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9.13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78万亿立方米,按当年生产量948.5亿立方米计算,储产比为39.9(年)。《天然气“十三五”规划》仅公布了3个数据:2015年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约13万亿立方米”,“2015年全国天然气产量1350亿立方米,储采比29(年)”。但据此计算,“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915万亿立方米。[21]这与“BP数据”基本一致。

与此相应,中国天然气消费比重亦很低,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这与世界天然气23.9%的平均消费比重相差甚远。(见图4-3

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931亿立方米,比2010年增长了80%,年均增长12.4%。由于消费增长迅速,从2007年起,中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且供需缺口逐年增大。2015年,中国进口天然气61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31.8%,比201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显然“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新的挑战”。[22]

3、石油缺口日益扩大

不过,中国能源的真正“短板”和风险,不是天然气,而是石油。

在全球石油消费格局中,美国的石油消费最能彰显其霸主地位。长期以来,美国石油消费比重保持在全球消费总量的1/4上下。2005年,美国石油消费量达到峰值938百万吨(标准油),占世界的比重为24.1%,随后,逐年下降。到2012年下降到817百万吨的谷值,占世界的比重也随之下降到19.8%。随后几年略有回升。[23]

与美国石油消费先升后降不同,由于“人口高位运行”,经济快速增长,再加上大力发展私家车,中国石油消费在1990年以后强劲增长。与1980年相比,2015年中国石油生产量(2.15亿吨)增长了1倍,但石油消费量(5.52亿吨)增长了5倍多;与1990年相比,2015年生产量增长了55%,但消费量增长了3.8倍。(见图4-4

资料来源和说明:(11980-1994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41996)》;1995-2010年数据来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对外依存度=净进口/消费量。

BP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9%,但消费比重却占到12.9%[24]2011中国石油消费增量占全球增量的比重曾高达89%[25]

然而,即使在争取到全球石油增量最大比例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供求平衡仍然大有问题。

对于中国石油供求平衡来说,下面几个数据具有标志性意义(见图4-4):1993年,石油消费量超过生产量,中国从此沦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6]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超过生产量,石油净进口量突破2亿吨大关;200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27]201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5.52亿吨,这分别是198019902000年的5.34.82.5倍;从2010年开始,中国石油产量徘徊在峰值2亿吨一线;201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2.8%。若按“BP数据”,中国201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8%[28]

可见,石油供给是中国高风险能源结构中最薄弱的一环,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外部环境越来越动荡不安,而中国原油进口又主要集中于中东等地缘政治不稳定地区,海上运输过于依赖马六甲海峡,陆上主要通过跨国管道进口。如果出现某种突发事件,中国的石油进口及其运输通道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

当然,中国石油未来的风险更大。

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中国国内东部主力油田都已进入递减阶段,原油开发难度逐渐增加,原油产量增长潜力十分有限。尽管西部、中部及海上油区原油产量增速较大,但还难以大幅度提高产能,因此短期内中国国内原油产量将基本稳定,维持在1.9亿~2.0亿吨左右”。[29]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中国原油生产量均徘徊在2亿吨一线。(见图4-4

石油专家说得更直白,“中国探明的近60%剩余石油资源多集中分布在又深又差且环境险恶地带”;“目前即使整装油田的采收率也就30%~40%,而稠油、低渗、断块等复杂油气藏采收难度更大”。

现有数据显示,中国东部油田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奋力增产后日渐衰竭。2003年以后,大庆油田“产出的水明显多于油”,其剩余可采储量仅6亿吨,“10余年后将消耗殆尽”。其它如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等主力油田“也遭遇与大庆油田相同的命运”。这些位于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的主力油田,如今“综合含水率已超过85%”,且“采出程度达到了75%以上”。

于是,国内石油安全开始依赖于发现石油新储量的速度。但是,“一度令人狂喜的西部油田、渤海湾油田,喜泪未干,便迅速露出被高估的事实”,这使东西部战略资源的交接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

专家打比方说,中东、俄罗斯和北美等油气富国是“大盆里捞大鱼”,中国是在“小盆里捞小鱼”。因为,中东油区10多个国家同属于一个地质构造单元块体,面积75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2倍,地质构造单元仅5个块体,单元块体平均面积340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却由59个小块体拼接而成,其中最大的块体塔里木,也仅有56万平方公里。专家说,地质构造单元面积越大,储油越多,找油越容易;反之,贫油少气,且难找难采。

鉴于此,中石油高管亦认为,2010年国内石油产量2亿吨已经是峰值。中国现在只能勉力保持全国石油年产量的稳定,而无能力做大提升。[30]

中国官方亦承认这种现实,认为“国内石油总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开发的新阶段,产量大幅增长难度大”[31]

与石油开采增长乏力相反的是,“国内原油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在逐年增大”[32]。由于目前中国人均石油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仅相当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5[33]),因而石油需求弹性较大。据专家推算,中国未来的原油消费将维持在4.5亿~6.1亿吨高位,但原油产量最高只可能达到2亿吨,所以,供需缺口很大[34]

另一方面,同世界石油资源一样,中国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更何况,目前中国石油耗竭速度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BP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2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其石油储产比仅11.7(年),而世界平均储产比为50.7(年)。[35]

中国官方《石油“十三五”规划》的数据比上述“BP数据”大得多。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底,中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71.7 亿吨[36]。其实,上述官方数据只是“理论储量”;而“BP数据”说的是“现有技术能采出”的石油储量,即“通过地质与工程信息以合理的确定性表明,在现有的经济与作业条件下,将来可从已知储藏采出的石油储量”。

当然,在理论上,以后每年新探明储量若超过开采量便可以延长石油储产比,增加可供开采年限,但是,中国强劲的需求增长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每年各类能源的储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量与当年消耗量基本抵消,甚至入不敷出”。[37]

因此,若不调整国家能源政策,中国石油供求的中长期形势将趋于紧张。

  

——————————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0-1):引言和说明》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第4单元:能源

◎中国能源早已不堪重负

◎国际外部环境越来越动荡不安

◎核电的确猛于虎

◎未来的战略性能源难救当务之急

◎无法实现的能源“梦想” 



参考文献(略)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