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5-1):

《人口困局》作者  李尚勇 

【导读】82791是“世界水周”,谨以“水资源专题”献给所有智人。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性资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不知道有多少族群或民族是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崩溃或消失的。

非常遗憾,中国并不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相反,随着人口过度膨胀,人口高位运行,中国的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并且已经稀缺到威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生存的地步。

 

20091月,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的可再生水资源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开列的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1]

一、中国是全球四大贫水国家之一

在联合国的数据库中,中国多年平均可更新淡水资源总量为2.86万亿立方米/,在世界排名中位列第3位,可谓水资源“富”国。不过,真正衡量水资源贫富差异的不是水资源总量,而是“人均可更新淡水量”(简称人均水资源)。依这个指标,中国是“贫水”国家。

根据177180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计算,20082009年,中国“人均可更新淡水量”(简称人均水资源)分别为21752140方米/,分别占全球人均水资源的25.74%27.04%。由于年度降水量存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波动情况,所以,国内关于“我国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量1/4”的概括至今依然成立。

在全球人均水资源排位中,中国20082009年均位列第126位,即与全球那些典型的缺水国家排在一起。在中国位次前5位的分别为加纳、菲律宾、马其顿、叙利亚和坦桑尼亚;在中国后5位的分别为多米尼加、乌干达、毛里求斯、罗马尼亚和尼日利亚。

在全球总人口过亿的11个国家中,根据人均水资源由高到低排位依次为巴西、俄罗斯、印尼、美国、孟加拉国、墨西哥、日本、中国、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中国位列第8位,与尼日利亚、印度和巴基斯坦同为四大贫水国家。[2]

二、中国大多数地区缺水严重

在国内,中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很不均匀。

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降雨量变化很大,时常导致旱涝两灾,而且两灾常常相继或同时在不同地区发生。总的来说,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高地,降雨量逐渐减少,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之间降雨量的差异很大。例如,在海河和淮河流域,每四年就有一年的水量不足平均水平的70%,年度干旱往往接踵而至。[3]

中国权威专家对此的评述是:“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各地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但由于降水季节过分集中,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枯水。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更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甚至发生连续大水年和连续枯水年”;“在一般年份,农田受旱面积600~2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6%)”;“从总体上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洪涝灾害”。[4]

与降雨量影响相比,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影响更大。

过去,在植被良好的年代,降雨量的八九成被树林、草地和土壤组成的植被存储起来,雨后缓慢渗流到小溪河流之中,形成一年四季长流水。如今,因为人口过度膨胀,不得不拓展居住地,垦荒种粮,过度放牧,开发资源,发展工业,于是,大部分植被被破坏雨季,尤其是大雨和暴雨季节,洪水滔天,且每每形成洪灾;旱季,天干、地干、塘干、库干、小河干,甚至大河也干(断流),也每每形成旱灾,并且一旱好几个月。

马军先生的《中国水危机》一书成功论证了各地因大量(原始)森林、草原、沼泽被破坏而导致洪水和旱灾交替出现的后果。“随着洪水越来越频繁,旱灾也一年比一年严重。所不同的是,洪水是来去匆匆,而旱灾却好比钝刀子割肉,经年累月地煎熬着……(神州)大地”[5]

在空间上,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

为了减小丰水期和枯水期波动的影响,笔者使用20062010年的5年平均值表示31个省区市的年均水资源拥有量,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地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见图5-1

资料来源和说明:(1)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2011)》,表2-5;(2)图中数据为2006-2010年各地水资源数据的5年平均值。

从图5-1可知,全国有11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平均数为4501.1立方/;有20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平均数仅为977.8立方/人,两类地区相差3.6倍;有11个省区市(包括甘肃、辽宁、江苏、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上海、宁夏、北京、天津)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的“水稀缺”阈值[6]水平,分别为全国水平的39.19%~5.56%平均数仅为395.7立方/,这仅仅与沙漠国家突尼斯、阿曼和岛国塞浦路斯的人均水资源水平相当。

从地理分区的角度来看,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更不均匀。

5-1显示,西部富水区4个省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近30%,人口仅占5.7%,人均水资源超过1万立方/,超过全球人均水资源水平的34%。北方缺水区13个省区市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稀少的地区,其人口占全国的40%,但水资源总量却仅占12.6%,人均水资源仅为642.3立方/,还不到南方丰水区人均水资源的30%

云南的人均水资源全国排位第4位,但其境内的澜沧江和怒江是国际河流,其水资源具有“过境”性质,因此云南实际可以利用的人均水资源并不多。

南方地区并非不缺水。在南方丰水区14个省区市中,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水平的有7个(广东、浙江、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接近或低于“水稀缺”阈值水平的有3个(安徽、江苏、上海);其余7个省区(海南、广西、江西、福建、四川、贵州、湖南)虽然人均水资源相对多些,但全都有旱灾甚至大旱灾的记录。

这些年,云、贵、川、桂、湘5省区几乎年年发生大面积旱灾,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中国地质调查局对“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基本评价是,“包括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广东、湖北、四川、重庆在内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是中国“老、少、边、山、穷”集中分布区。这里岩溶分布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缺水人口1700多万”。[7]

在中国七大流域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状况被中国权威专家界定为“最为紧张”。这三大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GDP32%,而水资源量仅占7.7%,人均约500立方米,耕地亩均少于400立方米,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8]

若将各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与国际水平比较,方显示中国水资源的稀缺和严峻程度。(见图5-2

资料来源和说明:(1)中国31个省区市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2011)》,表2-5;(2)全球数据根据《2011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附录4-1)相关数据计算;(3)中国数据为2006-2010年水资源数据的5年平均值。

中国北方缺水区13省市人均水资源仅为642.3立方/,这与南非的人均水资源水平相当,而南非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水资源排位中列第154位,即倒数第27位。

低于“水稀缺”阈值水平的11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仅为395.7立方/,这仅仅与沙漠国家突尼斯、阿曼和岛国塞浦路斯的人均水资源水平相当。

河北、上海、宁夏、北京和天津的人均水资源分别仅仅是全球水平的2.42%2.33%1.97%1.89%1.41%,这与世界上极度贫水的国家马耳他、也门、约旦和马尔代夫等国相当。这4国人均水资源的全球排位依次为第169~172位(即倒数第12~9位)。[9]

除了直接缺水”外,还有“间接缺水”,即“天然水质”有问题。

官方资料显示,“各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中国北方丘陵山区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10]

在上述背景下,“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出现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0多个”[11]“有40个城市被列为水荒城市”[12]

20053月,建设部高级官员曾透露,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有300多个,占城市总数的56%”。记者同时了解到,全国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13]

国家水利部披露的数字表明,2004年,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此外,全国农村约有2000多万人饮用氟化物超标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14]

另一官方统计口径称,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15]

  

——————————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0-1):引言和说明》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第5单元: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高度稀缺

中国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中国地下水超采严重



参考文献(略)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