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李尚勇

《人口困局》一书作者

 

20154月中旬,笔者去“5·12地震震中映秀考察,沿途见证了岷江的“清”与“浊”。本文通过“看图识字”方式与读者分享心得。

 

(一)

笔者的第1站是都江堰。首先进入笔者镜头的是岷江的“绿水”(见图1)。看上去,都江堰“鱼嘴”河段的岷江“绿水”真的很“喜人”。同车的江苏游客感叹到:“在我们江苏,哪里还有这么好的江水”。作为四川人,笔者听闻此言心情复杂,没敢接过话题。

1  都江堰“鱼嘴”河段的岷江“绿水”

2站是紫坪铺水库。都江堰“鱼嘴”河段的岷江“绿水”来自紫坪铺水库的“绿水”(见图2)。这里的景色是可以产生诗情画意的,只不过人们不知道,那其中深藏隐患。

2  紫坪铺水库的“绿水”

3站是紫坪铺水库尾水区,即岷江的映秀河段。这里的岷江江水活脱脱就是“一碗水半碗泥”的“黄河水”(见图3)。也就是说,紫坪铺水库的“绿水”是由这些“黄河水”沉淀后形成的。

3  岷江映秀河段的水质状况

但问题是,如今这些“黄河水”,不仅仅带有大量泥沙,而且带有大量有毒化学物质。泥沙可以澄清,但有毒化学物质却难以清除。漫山遍野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激素,大量富含激素、抗生素、重金属的养殖粪便、废液、废水,还有沿江流域所有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染(包括污水和垃圾),再加上暗藏在山谷中的高污染化工企业(如漩口镇的电子、电池企业),这一切使得岷江都江堰河段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绿水”沦为Ⅲ类水质(2002年水质标准)(见图4)。若按2002年以前的国家水质标准,如今的Ⅲ~Ⅴ类水都应依次降一等级,即这些Ⅲ类水实际上就是Ⅳ类水,不可以用作居民集中饮用水源。[1]

4  岷江都江堰河段沦为Ⅲ类水质(蔚蓝地图数据)

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岷江映秀河段附近“铝厂”排放的有毒烟尘,不仅使居住在附近山上的村民“郁闷”,而且直接威胁到附近山林树木的生存。村民说,这些年许多山林树木已被“熏”死(让这位村民纠结的是,他自己也要在“铝厂”打工)。显然,整个流域的环境恶化,直接导致岷江水质变坏。

正因为如此,都江堰北白沙河畔的村民告诉笔者,成都人早已规划,他们中心城区的饮用水源早已改用白沙河水源[2]

笔者虽然明白,成都人的选择是明智的,但是有两个问题我自己却“绕”不过去:(1)如今环境形势异常严峻,在总体上“局部改善,整体恶化”[3]的情况下,白沙河成为岷江“第二”还有多少时间?(2)成都中心城区以外饮用岷江水的居民怎么办?

对于前者,在笔者所在城市,有一条河可为前车之鉴。

该河干流河长约100公里,流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在该流域内,除了山林就是农田和农业乡镇、村落,基本上没有工业分布(仅有若干水电站),其河流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污染。然而,市水务部门官员告诉笔者,正是那些富含化肥、杀虫剂、除草剂、激素、抗生素和各种洗涤剂的漫山遍野的面源污染,使该河水质沦为Ⅲ类水(实为Ⅳ类水),实际上失去了居民集中饮用水源的价值,本市只好另找安全水源。

当然,成都人也有预见性。现行《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4]规定,在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滥用农药和化肥、规模化养殖、网箱养殖、施肥养鱼等;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禁止畜禽养殖。看来,成都人能否保住白沙河水源,取决于能否“令行禁止”。

至于后者,笔者无言以对。

 

(二)

在映秀镇渔子溪河汇入岷江的河口处,笔者看见了当地人“见怪不怪”的场景:有4台挖掘机正在将河口区域内厚厚的泥沙“弄”进河水中,利用河水将这些泥沙“带”进岷江,冲进紫坪铺水库。(见图5

5  映秀渔子溪河河口“清淤”(桥后面是岷江)

施工人员告诉笔者,这里是紫坪铺水库的尾水区,最高蓄水位超过河边的栏杆(见图5),这里每年都要淤积大量的泥沙,如果不清除,会危急附近民房及其居民的安全。

看来,渔子溪河河口“清淤”是“合理”的。这些泥沙应该进入岷江,应该在水库库底淤积,直至水库有效库容大部丧失,水电工程报废为至。但问题是,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将要承担“炸坝”和“疏通河道”的重任,并且还将负担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责任。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透支”子孙的未来?我们有这个权利吗?

请看看距紫坪铺水库大坝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这一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依旧在成都平原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笔者难以想像,将来,当我们的子孙“炸坝”并“疏通河道”时,他们该怎么评价我们当代这些既贪婪愚蠢又恣意妄为的前辈?

终极的问题是,这里是山区,本来应该是青山绿水,为什么河流中会有这么多泥沙?请别提醒我说,那里7年曾发生了大地震,造成山体松动。千万不要低估了大自然对于突发灾害的修复能力,更何况,那些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山区,河流中也同样携带了大量泥沙。这里的真实原因包含着当前中国的严酷现实,这一点,笔者在《人口困局》一书中已有详细阐述:

这其中,既有人们向荒山森林要地、向草地沙漠要粮的壮举,也有大自然疯狂报复,掠地毁田的凶狠。人进林退,人进草退,人进水退,人进湖退,人进海退;与此同时,水进人退,风进人退,沙进人退;而更加凶狠惨烈的是,凡是人类活动过的地方都象失血一样大量流失土壤,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层正在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变薄,人们对此几乎完全无可奈何![5]

2015426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严重后果

[1]李尚勇:《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月,第141页;李尚勇:《中国环境形势有多严峻》,《中国改革》杂志,2014年第4期。

[2]记者陈荞:《暴雨致都江堰白沙河浊度上升 成都今年首次启动应急水源》,四川在线/四川新闻,2014710

[3]李尚勇:《人口困局》,第216页。

[4]《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1511起施行。

[5]李尚勇:《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月,第16页。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