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3-6):

《人口困局》作者  李尚勇 

【导读】人的主观感受(如味觉、嗅觉)会随着环境污染加重、恶化而逐渐变得迟钝起来。然而,国人因此而对环境恶化缺乏警惕则是相当危险的。 

没有“乡下”生活经验的“城里人”, 很难区分真假绿色生态食品;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美化人们的视觉,但却不能“还原”人们的味觉感受;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动植物激素“喂”大的年轻一代,对绿色生态食品的“味道”几乎一无所知。

绿色生态食品都有天然美味,不用刻意烹调、加工,也是美食。只有那些被“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了的食材,才需要刻意通过烹调、加工添加“人造美味”去“压”住非食品异味。同样,食品的安全性也不能靠检测,而要依靠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方式去保障。

多年前,在海南海口的街边小饭馆,我们一干人等围着一张大饭桌,什么佐料也不用,便消灭了一盘又一盘“清水煮小虾”,那“鲜”味令人终身难忘。最近,在我居住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虾店”,笔者看到,在那些食客的大盘里,红辣椒远多于小红虾。若小虾生长的水环境污染较重,其肉质自然较差。尤其是小龙虾,它的抗污染能力十分强大,即使在毒性很强的高污染水质下,依然可以存活。但这虾能安全食用吗?

一、两类葡萄的汁味迥异

几年前,县城的朋友送来一些她闲暇时在楼顶上亲手栽种的葡萄。这些葡萄是真正的绿色生态食品,绝对没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与市场上常见的非绿色生态葡萄相比,这些葡萄颗粒稍小,并且,有个别葡萄粒完全没有成熟。我知道,有专家支招说,如果一串葡萄中,能区分出熟的和不熟的葡萄粒,则说明这串葡萄没有经过催熟。

因为如今这绿色生态葡萄高度稀缺,所以我大多拿给了小孙子,只留下少许尝鲜。

隔日,我用清水冲洗后,一颗一颗连皮一起放入口中,慢慢品尝。的确,这纯绿色生态的希罕之物,果肉细嫩,葡萄果味十足,甜酸味适中,并且不带任何“非食物”异味。

笔者吃完一小串绿色生态葡萄,满口美味葡萄汁味,意犹未尽,突然发现,另一个盘子里有老婆从市场上买回家的葡萄,于是,顺手取一颗“漂亮”的,剥皮入口……那果汁的异味刺激味蕾,笔者瞬间的生理反应便是“迅速吐出去”!显然,笔者的味觉还沉浸在绿色生态葡萄的美味享受中,对非绿色生态葡萄的异味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这些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激素“喂”大的葡萄,充满了“非食物”异味。

当时,笔者也很诧异,平常吃那些非绿色生态葡萄,怎么没有这种感觉?

二、绿色生态西红柿

几年前的春天,笔者拔除了阳台上一个花盆里的花草,种上了一株西红柿。夏天,有了成熟的果实。虽然个小,但造型完美,颜色养眼,想想,味道应该不错。不过,这绿色生态番茄是为小孙子准备的。事后想起,该留一个自己尝尝,这绿色生态番茄是什么味呢?

次年春天,笔者看到了崔永元自费赴美考察转基因的记录片《小崔考察转基因:2013·美国》。在片中,小崔拿着一枚从美国小农场附近集市买来的、个头不大的有机西红柿咬了一口说,“这就是我8岁时候吃的那个西红柿的味”。对!绿色生态西红柿应该就是“我小时候吃过的那个西红柿的味”。

记得我小时候路过农民的西红柿种植地,时不时会看见一个成熟但残缺的西红柿挂在株枝上。那是被一些“熊孩子”躺在田里,张口吃掉的。

今天,那些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激素种植的西红柿,又大又硬,口感极差。因为研究转基因制度,笔者曾查阅了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证书清单”[1]。这些清单显示,早在19981999年,农业部便批准过“耐贮藏延熟转基因番茄”和“抗病毒转基因番茄”。因此,面对市场上那些又大又硬、光鲜漂亮的西红柿,笔者真不敢相信,那里没有混入转基因番茄。毕竟,转基因非法种植无孔不入已经是“公开秘密”。

退而求其次。为了尽量减少伤害,我只能告诉家人,别去买那些“反季节”蔬菜。在现实中,“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往往不得不滥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激素(这一点,本章第6节已有详述)。不少菜农也告诉笔者,他们都不吃自己种植的“反季节”蔬菜。

从口味上说,绿色生态蔬菜与那些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激素种植的蔬菜有明显区别。例如白菜,前者吃起来软和、有菜香味;后者的植物纤维又粗又硬,且没有菜香味。

三、“有肉香味”的鸭肉、猪肉

本章第4节笔者描述了“激素鸭”的养殖。小鸭28天长大上市,令人印象深刻。

那些28天长大上市的“激素鸭”鸭肉有一股强烈的“腥味”,那些鸭骨头很容易嚼碎。自从了解了真相,我几乎不再吃这种“激素衍生品”鸭肉。

戏剧性的是,几年以后,那个曾经相当兴旺的“肉鸭养殖基地”消失了。这到不是有关部门查处关闭了它,而是它的养殖和加工污染使周围环境彻底变坏,导致养殖基地反复发生大规模“鸭瘟”,最后只能倒闭。

笔者《人口困局》书稿中的下面这段话,在该书出版时,被北京的编辑好意删除了:

在本章写作期间,笔者看了一部关于北京烤鸭走进北京奥运村的电视片。片中详细介绍了北京烤鸭的用料,即所谓“优质肉食北京鸭”的养殖过程。该养殖场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通过严格科学卫生的饲养,最后在不2个月的时间内,养成了8万只奥运特供北京鸭。片中介绍,出壳后的小鸭经30天自由取食喂养,再经过10天左右的填鸭式喂养,即可养成。[2]这时,笔者方知,如今的“北京烤鸭”也用40天速成的激素鸭”制作。我想,与传统优质北京烤鸭相比,这些现代“北京烤鸭”也许需要更多的烹饪手段,去“压”住激素鸭”的异味。

前些日子,本地新开张了一家“土鸭店”,经营不用激素饲料、生长期一年左右的本地“土鸭”。老婆买回来一只试吃。与“激素鸭”相比,“土鸭”肉没有强烈的“腥味”,并且,鸭骨头很硬,根本咬不动。

与此类似,农民自养自食的猪也不用激素饲料,且饲养一年左右。本地农村有“喝血汤”的风俗,即过年杀猪时,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前几年,笔者有幸受邀出席这样的农家“坝坝宴”,品尝了生态猪肉的美味。与平常吃的那些“激素猪肉”相比,生态猪肉最大的不同是“有肉香味”,那也是“我小时候吃过的那个猪肉的味”。

有哲人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需要亲口尝一尝;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山泉水甘甜味的启示

笔者的下面这段话,在《人口困局》出版时,也被编辑删除了:

一位同事告诉笔者,一来蓉看孩子的兰州人说,成都自来水真好喝。但笔者去成都及其周边区县,感觉那里的自来水太难喝,简直难以下咽。然而,笔者没想到,不久前生病住院,与一对来自西部偏远山区县的夫妻同病房,他们告诉我说,你们这里的自来水真难喝。

后来,笔者去了那个偏远山区县。那是一个坐落在大渡河畔、被群山怀抱的小县城。我找到一家小茶馆,老板笑盈盈地走上前来。“请上一杯白开水”,我对老板说。他稍有迟疑,但马上笑着说,“稍等”。我想,他可能听出了我的外地口音,愿意破例。

少顷,老板用托盘端来玻璃杯,并倒上鲜开水。我与老板聊起当地的物产、民俗、环境……

待杯中开水冷却后,我先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杯,喝了几口我从家里带过去的白开水,再端起桌上的玻璃杯,喝了一大口,慢慢下咽。“回口”的感觉真好,那是山泉水的轻微“甘甜”,令人印象深刻。

那对夫妻说得没错。

可见,人的主观感受(如味觉、嗅觉)会随着环境污染加重、恶化而逐渐变得迟钝起来。然而,国人因此而对环境恶化缺乏警惕则是相当危险的。 

 

——————————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0-1):引言和说明》

中国大困局(专题)系列文章第3单元:食物

中国粮食的脆弱平衡

“戒”不掉的化肥、农药

“离”不了的激素、抗生素

“垃圾发明”——农膜

绿色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

◎绿色生态“味道”的启示

 



参考文献(略)

话题:



0

推荐

李尚勇

李尚勇

221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人口困局》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曾)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 作者拟出版“制度困局三部曲”,已出版《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和《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求解三农困局》(待出版)。 邮箱:lsyongs@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