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媒体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些杜撰的人口数据?
《人口困局》作者 李尚勇
【导读】“中国生育水平维持在1.6,大约55年,总人口就减少48%”,是一个杜撰的人口数据。
笔者注意到,一篇据说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中国总和生育率之辩:超低生育率到底准不准》(作者王羚,转引自“腾讯网/财经”
对于中国人口来说,“未来把生育水平一直维持在1.6,那么经过两代人(大约55年),总人口就减少了48%,这根本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生育水平”。
有数据显示,上述人口数据是这位统
我们来看看联合国的人口数据。
2015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了《世界人口前景(2015修订)》,“文件1
在这里,中国的“不变生育率”是以2015年的妇女总和生育率(TFR)为基准,即TFR=1.55(儿童/妇女)。(这比
“妇女总和生育率”(TFR)即一国一定时期内(每年)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生育的孩子数量,单位children per woman,即儿童∕妇女。
笔者根据联合国的这一数据制作了下图。
联合国2015修订版的人口数据显示,在妇女总和生育率不变(TFR=1.55)的情况下,2015—2070年的55年间,中国总人口会从13.76亿人,下降到11.02亿人,下降19.9%。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妇女总和生育率维持在
显然,统
还原人口数据真相后,笔者要问:
(1)统
(2)这些人为什么要杜撰人口数据?
(3)有些媒体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些杜撰的人口数据?
【说明】笔者上述证伪有如下基本前提:
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历来真真假假,很有可能误导我国的人口政策。非官方人口数据推测臆断成分很重不足为据,而那些人口民粹主义者的“打酱油”数据更是离谱(笔者的《人口困局》一书有全面的分析批判)。相比之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数据要客观得多。这就是笔者《人口困局》一书采用联合国经社部数据立论的基本原因。
联合国数据库里的人口数据是由联合国人口专家根据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型计算所得,这使得非人口专业的研究者可以从非常专业且烦琐的人口增长模型及其计算中解放出来,相关研究者可以直接利用这些相对可靠的第三方数据,进行相对客观的人口问题研究。笔者亦在此受益。
* * *
顺便说一下:
在上述“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中国总和生育率之辩:超低生育率到底准不准》中,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的数据还比较靠谱。
翟振武说:“我们判断和估计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5~1.6,这是有很好的数据和证据支撑的”;“根据我们的测算,全面二孩放开之后,出生人口每年可以增加三四百万,加上原来的大约1600万,每年出生人口最多2000万。这样算来,全面二孩政策之后,2018年是年出生人口的最高峰,总和生育率会上升到2.1左右,此后四五年会逐步下降,到1.8、1.7左右”。
笔者的观点:(1)如果中国人口数据果真如此,那就相当于接近联合国人口预测的“中生育率2015”的情况,中国人口增长“拐点”将出现在2030年前后。(2)但是,如果上述数据仍然低估了中国广大低收入人群(这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的生育能力,而官方又被忽悠而采取人口民粹主义政策,放松放弃人口控制,那中国人口趋势就会滑向联合国人口预测的“高生育率2015”,那将是一场深刻的灾难。(参见《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趋势的两个版本比较》)
附:“中国大困局:资源•环境•人口”系列文章
中国目前有一个怪现象:研究人口问题的人(有专家、也有打酱油的)大都“以人口论人口”,而不去研究(或故意回避)资源环境对人口的约束。他们那些表面光鲜的文章,只要一加入“资源环境”因素便漏洞百出。正因此,笔者的《人口困局》认为,“任何撇开现实资源环境约束的人口政策主张,都会落入‘伪人口理论’陷阱”。
故,笔者建议读者参考以下系列文章,这是笔者《人口困局》的后续研究,其更新数据更能展示“中国大困局”的严峻性:
1、《人口困局》一书的论证逻辑
2、《中国环境形势有多严峻》(发表在《中国改革》2014年第4期)
3、《水污染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发表在《民主与科学》2015年第4期)
4、《“生态城市”环境恶化说明什么?》(发表在《民主与科学》2016年第1期)
5、《积极引导公众走出“放松人口控制”误区》
12、《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和《严重污染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同步发表在中国改革网、中国改革论坛网、财经网和财新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