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1年09月01日 14:01

“城市反哺农村”之真假“辨”(跋)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跋)

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即工业化前期,工业部门自身积累有限,难以获得高速发展,因此,国家会以或暴力或和平、或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将农业部门的价值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在这一时期,农业部门因为失去了价值剩余积累而相对萎缩。

在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工业部门的价值剩余大幅度增加,它们逐渐能够依靠自身积累快速发展,而不再需要农业剩余,两个部门平行发展。但是,由于长期“...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31日 13:22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10)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10)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小农遍地的实际情况,鉴于各国家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成功成熟经验,鉴于我国已经具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鉴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开始向协调城乡发展转变,国家的各项政策已经开始向农村、农业和农民倾斜,笔者建议,国家应不失时机,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具体思路:

(一)有条件地支持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规模经营是...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31日 13:11

我国已具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9)

我国已具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9)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9)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模式表明,农业现代化并不需要以消灭小农业和小农户为条件,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需要等到土地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兴起。这个结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不需要等到土地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兴起以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不需要通过大规模土地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去推进农业现代化,更不需要通过消灭小农业和小农户去推进农业现代化。相反,...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9日 18:10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8)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8)

在国际上,通过农民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已经在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取得大面积成功经验。当笔者深入地分析了农民合作社的性质和功能以后,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个制度能够象农民合作社那样,能够普遍引导普通农户走向富裕,广泛实现农业产业化,进而引导整个农村走向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19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由于主流社会...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9日 18:02

各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线索(7)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7)

各国的农民合作社有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从销售合作社发展出门类繁多的专业合作社。在一国经济发展“第三阶段”初期,农民合作社主要以销售合作社的形式存在,随后发展出生产、采购、信用等专业合作社。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分工细化,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经营活动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行业,农民合作社也依“农业的某些生产或经营环节”的专业化为基础,逐渐发展出门类...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8日 23:50

农民合作社与“集体化—合作社”的本质区别(6)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6)

(一)农民合作社的基本功能、基本原则和制度条件

“农民合作社”是指独立的中小农户通过经济合作和经济参与,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平等获取经济利益的农民自治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它通过中小农户在某些生产或经营环节上的经济合作来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避免中间商的盘剥,并“拿”回加工和流通的大部分利润,从而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合作社遵...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8日 13:28

农民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及其解决之道(5)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5) 

     (一)政府解决——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前面说过,农民合作社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二次返利、有限积累、限制股金分红、限制大股东等等,必然造成合作社的资金短缺问题。

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中,有人认为,农民合作社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吸引大股东入社去解决。但是,这样做会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坚持“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那很难吸引大股东入社,即使实行“附加票制度”,...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8日 13:22

农民合作社与普通工商企业的重大区别(4)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4) 

为了保障农民合作社基本功能的实现,对外需要农民合作社能够在现代化大市场中与同行业普通工商企业竞争并获取利润。然而,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农民合作社自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是因为,农民合作社与普通工商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二者在功能和性质上存在很大区别。

市场经济天生就是为普通工商企业准备的,而普通工商企业则天生就是为资本准备的。普通工商企业采取股份制形...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7日 18:06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逻辑和制度要求(3)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逻辑和制度要求(3)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3)

改造传统农业家庭经营形式的第二条道路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不剥夺小农,且保持其家庭经营形式不变。这要求保持小农的独立性,即保持其土地产权和其它生产资料的私人性,保持其土地的家庭经营自主权。这意味着,小农按照合作社的生产和技术要求,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农产品,再将农产品卖给合作社,得到其销售价格,最后再分享合作社统一销售或者加工销售后返还的利润。

在这个前提下,显...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7日 17:30

农民合作社的逻辑起点(2)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2)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业现代化并不必然与土地集中、土地规模经营相联系,农业现代化也不需要以消灭小农户小农业为条件,相反,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是在小农数量众多、有些国家甚至是在小农遍地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各主要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土地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模式去改造家庭小农业,其中,农民合作社是通向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桥...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7日 17:12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模式(1)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模式(1)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1)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用现代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业。

按照传统理论,农业现代化往往与土地集中、土地规模经营相联系。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小农遍地的情况,许多人对现阶段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不看好。这种观念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方法有关,在那里,他们...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27日 16:30

我好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之钥(序)

——“解决三农问题之钥”系列文章(序)

(一)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实行了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仅仅2、3年,就初步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不过,这一“帕累托改进”的制度效应在随后几年就逐渐释放完毕,接下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固有弊端又重新铺满农村大地。

小农经济...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8日 22:30

铁路部门“就地掩埋”的制度原因

笔者前文说明了铁路部门“现场捣碎、就地掩埋”事故车头车厢是其处理铁路交通事故的惯例。(见《铁路部门“就地掩埋”是“惯例”》

问题是,铁路部门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惯例”?这应该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笔者这里试着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寻找答案。

(1)从制度表层来看,我国处理铁路交通事故,并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事故处理制度、机制和模式,并没有严格按照国际上成熟的事故处理程序去操作,即“先走事故的科学技术分...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7日 00:10

铁路部门“就地掩埋”是“惯例”

铁路部门“就地掩埋”是“惯例”

“7·23”事故现场最匪夷所思的事情莫过于铁路部门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事故车头车厢“现场捣碎”,“就地掩埋”。至今铁路部门没有否认“捣碎”之事,但却信誓旦旦地说“没有实施掩埋”。

事情的真相如何?让我们从铁路部门的机械化专业救援队进场说起。

24日上午,网友“孤峰骆驼”在事故现场拍摄了大量铁路部门清理现场的照片,随后,他整理了58张“有代表性时段”的照片上传到博客和“影像传媒网”。这些照片的时间从24日...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0日 16:59

《救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是一篇假新闻

《救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是一篇假新闻

阅读本文之前,请先阅读笔者的《还原16号车厢的搜救真相》一文

8月1日,铁道部官员回答《人民铁道报》记者提问说,“在救援过程中,桥上有3节车厢挤压在一起,中间(16号)车厢变形严重,救援人员无法对该车厢进行彻底清查搜救”,“为使救援人员对中间一节受挤压变形严重的(16号)车厢进行彻底搜救,必须把两端车厢移开”。[1]

8月3日,《人民铁道报》的采访报道《救人是我们的第一使命》接着上述逻辑做文章。它说,铁路...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0日 16:44

还原16号车厢的搜救真相(修订稿)

还原16号车厢的搜救真相(修订稿)

(这是本文的修订稿。与初稿相比,修订了两个观点,一是肯定5号车厢的吊离对小伊伊的获救客观上开启了新的通道;二是明确指出铁路部门的救援就是“救铁路”,真正的“救人”主体是地方政府指挥下的消防、武警、特警、公安等等应急救援力量和120急救力量,以及上千最先达到事故现场并自动救人的当地民众。)

事故发生1个多小时后,温州特勤大队、鞋都中队和勤奋路中队先后派人上高架桥事故第一现场搜救。除了安抚和疏散乘客,他们...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07日 17:36

铁道部挑战人类思维逻辑

——评“铁道部就7•23事故答记者问”

8月1日,铁道部官员就“7·23”事故回答《人民铁道报》记者提问时,故意回避一些重要问题。

(1)关于“列车自动控制装置”

记者问:动车上装有“自动停车系统”,遇有险情列车会自己紧急停车以避免相撞,但“7·23”事故发生时相关自动系统为何没有发挥作用?

官员答:事发当时,由于雷击造成温州南站的信号设备故障,正常行驶的D3115次列车列控车载设备由于接收的码序不稳定,造成...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03日 16:55

“特供食品”种养殖模式为什么不可能在全国推广?

——主张“放松人口控制”的人们应该仔细想想

据《南方周末》报道,在北京市各区县均有一些“特供食品”生产基地,专门供应一定级别的机构和官员食用,在全国各省级政府的一些部门也都有一些专门的特供食品基地。[1]

其实,这些特供食品基地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生产“绿色食品”而已。据记者介绍,这些基地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只不过那里的土壤、水质、大气的质量达到国家优级标准;种植不用化肥,种养殖不用激素;使用...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01日 23:50

德日高铁接触网的防雷经验与我国工程师没被采纳的防雷建议

德日高铁接触网的防雷经验与我国工程师没被采纳的防雷建议

(本文需要防雷装置基础知识,缺少者可先“恶补”一下。见后面附录)

 

近日,笔者正在写作有关“7·23事故”的制度分析文章,偶然查看前两天发在《财新网》的博文《没有安装避雷线是动车追尾事故的终极原因?》,见到一条评论,说:“典型的外行说胡话,你去看看国外的接触网吧”。于是,一咬牙,决定暂时放下“7·23事故”制度分析的写作,先看看国外的接触网。

结果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文献资料显示,欧洲中...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29日 20:54

试为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解惑”

——试解人口对于经济的作用之谜

最近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看到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为易富贤的《大国空巢》一书所作的“序”。茅先生在该序言里留下了一个“疑惑”。笔者斗胆,想试着为茅于轼先生“解惑”,算是愚者一得弥补智者一失。

茅先生在《大国空巢“序一”》开头如是说:

人口对于经济的作用始终是一个谜。有人说地球上的资源有限,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地球资源所能够容纳的水平。所以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是...

阅读全文>>